【地评线】在“人才九条”中细悟“聚才之道”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引发广泛关注。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人才九条”中细悟新时代的人才“法则”,实现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实践证明,正是当时以人才为“先手棋”,盘活了正定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以牵动人才“一发”而带动整个县域“全身”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更加明显。对江苏来说,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职责使命,人才是关键要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不拘一格、求贤若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九条”的突出特点。当时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人才九条”大胆冲破了旧有条条框框束缚,一方面不唯地域拓宽选人范围,既欢迎外地各种科技人才,也充分重视本地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唯才是用,消除对人才的偏见,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各种人才。今天,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备,“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复合概念,人才的引育、选拔也要相应跳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标准,体现综合性、多元性、包容性,既要培养高精尖缺、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的大众人才,让各种人才遍地开花、各尽其用。
关切痛点、敢于创新。细看“人才九条”,很多都是破冰之举。比如,受制于当时的体制机制障碍,人才流动僵硬化,“人才九条”突破“各省市间不允许自由流动”的人才调动限制,使外地人才能来正定工作,同时打消日后能否调出的顾虑,“千方百计为人才的调动提供方便”。正是“人才九条”用政策先行为发展破冰,全面打破了吸引人才的“紧箍咒”、使用人才的“中梗阻”。当前,人才的跨地域、跨行业流动等早已不是问题,但在他们施展拳脚之时,可能还存在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等方面的障碍,要着眼人才发展痛点,继续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壁垒”,让创造活力迸发、聪明才智涌流。
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人才九条”大到调动手续,小至送粮到家,“处处体现出思人之苦、谅人之难、容人之量、成人之善”,体现出满满的诚意。吸引人才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诸如提高人才福利待遇等等,但引进来留得住,还得有让人才感觉贴心、暖心的软环境。过去,“票子”“房子”等生活待遇的改善,让人才直接感受到关怀与尊崇,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今天,生活条件普遍改善,但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人才还有很多切实的“后顾之忧”。要多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事,真正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人才“有枝可依”,走上属于他们的“主场”。(魏晓敏)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