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以赛促研”,人形机器人跑入 “中国时间”

来源:杜曦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4-19

4月19日,北京亦庄,风和日丽。随着“啪”的一声发令枪响,全球首次人机半马赛开跑。经过2时40分42秒的奔跑,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冲过终点拱门,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人形机器人由上千个零件组成,背后牵动着长长的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使用,对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全球首个“人机共跑”半马赛,对于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有着巨大的科研和产业价值。

面向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经受“极限大考”。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载体,目前已从最初的概念验证阶段逐渐步入实际应用阶段。“以赛促研”,是人形机器人发展新的突破性尝试。在比赛中,人形机器人经受长达21.0975公里的“极限大考”,摔倒、扶起,换电、再出发……各参赛队人形机器人的“主人”毫不气馁,场外“向前”“向前”“加油”“加油”的声声鼓励,激荡着每个人。人形机器人半马完赛,为我国仿生机器人、传感器、AI芯片等企业,形成“研发-中试-量产”闭环,开放“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加速从“实验室明星”到“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契机。

创新探索,人形机器人参赛半马“向新而生”。人类从直立行走,到学会奔跑,历经数千万年,而机器人从轮式行进,到双足奔走,用了几十年。往后,机器人创新将日新月异,这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斌说的,“技术一旦形成突破,尤其具备通用能力后,释放出的价值、意义将是巨大的。”基于此,可以充分认识“人机共跑”的核心,即要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向新、产业向实发展。人形机器人在“半马”这一长距离、复杂地形中持续稳定运动,对人形机器人的续航里程、环境适应、运动控制等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为以后研发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品设计改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成熟,具有极大的参照作用。

以赛为媒,人形机器人催生公众“良性碰撞”。通过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可以增强公众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兴趣。科技发展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接纳、理解,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跑者共同亮相、同台竞技,公众在感受到人形机器人奔跑魅力的同时,会对机器人产业有新的认知,这也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体现。只有更好地带动全民投身到新的科技浪潮中,促使科技应用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推动“人机共生”向“人机共荣”发展。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教师,带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发了参赛机器人“小巨人”。在“小巨人”的研发中,共涉及机电、算法、机械制造、服装设计等专业领域。学生们通过协同研发,增强了对机器人应用知识的了解,提升了研制能力,更好地点燃了他们热爱科技的火焰。

马拉松精神,象征着人类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不懈。人形机器人“跑马”,也是人类的梦想在奔跑。马拉松的赛道有终点,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跑马”的赛道上的探索将永不停歇。(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