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上好AI备案“户口”,促使治理“科技向善”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公告称,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已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另有159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通过地方网信办登记。备案制既非“紧箍咒”,也非“免责牌”,而是为技术狂奔系上“安全带”,让创新在安全轨道上行稳致远。
拧紧模型“安全阀”,划定创新“起跑线”
备案制的核心是“把规则立在创新前头”。生成式AI的“涌现能力”可能带来虚假信息、伦理失范等风险,而备案制通过前置审查机制,要求企业提交数据来源合规性、算法透明度等材料,从源头构建风险防火墙。2024年12月,由苏宁易购研发的“灵思大模型” 获得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号,成为江苏省首个获得国家网信办备案的零售垂直领域大模型。这种“先备案、后上线”的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监管对创新的误伤,又为技术划定了安全红线。
激活创新“加速器”,构建发展“生态圈”
备案的346款服务,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积,而是行业从“狂飙突进”到“精耕细作”的深刻转型。过去,生成式AI更多依赖资本驱动,追求快速上线、抢占市场。然而,备案制度的实施,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场景。当然,备案制并非束缚手脚,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加速技术商业化。159款地方登记应用中,既有小红书翻译功能的“小而美”,也有小米AI搜索、写作等垂直工具的“专而精”。地方登记的API接口应用更成为中小企业创新的“催化剂”,一些体量较小的企业甚至个人均可通过API调用已备案模型快速开发新功能,降低重复研发成本,让AI大模型真正成为全民参与内容创作、应用开发的利器。备案制的“分级分类”管理,让大模型与垂直应用各得其所,形成“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产业生态。
校准技术“导航仪”,开启治理“新范式”
当AI生成的内容充斥网络时,备案只是治理“长跑”的“第一棒”。此前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标志着我国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已从生产延伸至传播环节。如今,无论是AI生成的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将强制打上“此内容由AI生成”的醒目标签,让人们可以一眼分辨人工创作与AI生成的内容。这种“生成可追溯、传播可监测、违法可追责”的全链条治理,正在构建起立体防护网,生成式AI多元共治的“中国经验”正在成型。技术狂奔的时代,备案制如同一台精准的“导航仪”,让AI发展始终朝向“科技向善”的坐标。
从“放养”到“圈养”,中国用AI备案制的生动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监管不是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未来,随着AI生成内容在更多细分领域的深化应用,备案制度或将催生出更智能、更合理、更人性化的监管手段。但无论如何迭代,其核心都应做到安全可靠与推动创新并举。在AI的星辰大海中,合规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可持续创新的起点。(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