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端稳饭碗”绘蓝图,为大国粮仓上好“双保险”
当春耕的农机轰鸣声唤醒广袤的田野时,一份跨越十余年的国家级蓝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落地。《规划》不仅将粮食安全列为头号工程,更以“梯次推进”的创新路径,为14亿人的饭碗、5亿农民的未来和乡村振兴擘画了系统蓝图。从黄土地到云平台,从实验室到阡陌间,中国农业正以“科技+制度”的双轮驱动,向“谁来养活世界”的全球之问贡献“中国方案”。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从“产量红线”到“能力跃迁”。《规划》将“1.4万亿斤”粮食产能目标置于首位,相较于传统“保产量”思维,《规划》强调以“全链条”方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求守住耕地红线、完善水利设施,又推动种业振兴与农机补短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破解资源约束。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缘冲突叠加的当下,粮食安全已非单纯的数量问题,而是涉及供应链韧性、应急储备、国际合作的复杂体系。《规划》提出“合理自给水平”与“深化对外合作”并举,既守住底线,又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为大国粮仓上了“双保险”。
激活科技赋能“新引擎”:从“靠天吃饭”到“向数而生”。《规划》中“科技”、“创新”这些词被反复提及,折射出中国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变。农业领域的创新,既包含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等“硬科技”,也涵盖数字农田管理、区块链溯源等“软基建”。《规划》还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作为重点,凸显“科技普惠”理念。通过合作社托管、社会化服务等模式,让分散农户共享科技红利。这种“不离乡、不离土”的现代化路径,既避免“一刀切”的规模化陷阱,又为2亿小农户找到转型出路。
织就城乡融合“锦绣图”:从“乡土中国”到“和美家园”。《规划》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描绘,超越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表层叙事,直指城乡关系的深层协调。“污水治理”“养老保障”“乡风文明”等关键词,勾勒出“人的现代化”新图景。浙江“千万工程”在这些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15分钟医疗圈”到“乡村文化礼堂”,让农民不仅“住得好”,更能“活得美”。与此同时,“农民增收”被赋予与GDP增速同步的“硬指标”,这标志着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变。《规划》提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如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让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而非人口流失的“空心村”。
从《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到智能大棚的“黑科技”,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正在完成一场史诗级跨越。当“无人收割机”驰骋在希望的田野,当“数字新农人”活跃在直播平台,当“诗画乡村”吸引游子归来,这场始于土地的革命,终将书写乡村振兴最厚重的篇章。(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