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创新为魂,筑文化之“基”。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以守正创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核心思想和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积淀,我们必须继承之。新时代新征程,让中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活化传承,显文化创新之“韵”。“文化活起来,精神传下去。”文化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文化遗产沉睡于历史的尘埃中,而是要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论坛、展览等多样形式,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活跃的方式呈现于公众视野;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措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使古老的文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此外,要加强跨领域合作,将文化创新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链,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生机。
成果共享,架文化之“桥”。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近年来,《长安三万里》《长津湖》等影视作品刷爆网络,赢得人民群众的好评。破译其背后的密码,有的是挖掘传统历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有的是走进现实生活,讲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成功,都少不了文化创作者深挖历史和现实的用心,都少不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洞察和思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活水,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文艺创新和精品创作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新闻中心
更多- 集聚近150家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太仓竞逐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 珀金埃尔默太仓工厂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