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丨以“心”谋“兴”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漫画《腾云驾网!科技助力新农人变“兴农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一书,近日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江苏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当作为。
兴农之“兴”,背后是“新”。强化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向科技要答案、向创新要动力。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就勉励江苏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22年江苏农业科技贡献率近7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育秧机可实现覆土、播种、成盘等一系列生产流程;植保无人机轻松完成上百亩麦田的浇水追肥;物联网、卫星遥感等信息科技,让农民坐在家中打开手机就能精准地掌握生产情况……机械化农具成为农民手中的“金扁担”,技术创新“金钥匙”开启农业增产之门。为突破农业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做好“土”“特”“产”科技文章,今年江苏省委发布新世纪以来江苏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这份和春天一起到来的文件,展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江苏担当,也打开了江苏乡村振兴“致富门”。
兴农之“兴”,背后是“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是农民。许多当地农民通过再学习、再培训,投入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中,他们用汗水浇灌收获,擦亮奋斗底色,成为江苏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江苏徐州“苹果大王”陈厚武种植果树20余年。随着“互联网+”走进寻常百姓家,陈厚武除了日常的苹果树种植外,还自学如何拍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为果农传授种植经验技术,带动果农利用科学的果树种植技术实现增收致富。网络带来的流量也促使他不断完善老技术,总结新技术。农业现代化,农民不能边缘化。引进更多农民参与度高的创新产业,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把收益更多留在乡村,鼓励、引导农民进入产业链,让他们享受更多的增值收益,也促使江苏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上不断前行。
兴农之“兴”,背后更是“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一大批乡土人才、返乡“归雁”心系田野,心有家国,他们扎根江苏农村、投身现代农业,变身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改造农业、美化环境、带富乡邻。2017年,“80后”全国人大代表魏巧辞去科研单位的工作,回到江苏镇江,在父辈创立的农业公司基础上开启二次创业。她用所学解题“谁来种田”,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人数3000多人。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魏巧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近年来,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也更有信心。2022年,江苏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条”,分类施策,加大乡村人才待遇保障、创新创业扶持力度、人才激励奖励,推动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广阔沃野,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 “魏巧”们,用学到的知识反哺家乡,背后不仅是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也折射出城乡巨变,乡村不断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新农人”们大显身手的天地更宽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新农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用“新”、用“辛”、用“心”,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奋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在江苏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程梦青
手绘|唐诗韵
动图|姜向慧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