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十月末的浮桥,广袤的田野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成熟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头来,风一吹沙沙作响。浪港万亩高标准农田内满目金黄、稻香四溢。几名农机手正操作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看,水稻长得多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浮桥镇小麦种植面积 3.36万亩,单产329.8公斤/亩;水稻种植面积 3.98 万亩,全镇水稻种植面积创新高,单产预计625公斤/亩。
茜泾村和方桥村区域的近4000亩高标准农田里,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田间的水稻已经成熟,丰收在望……与前些年不同,浮桥镇把传统的渠道灌溉改为管道灌溉,农田供水就像自来水一样,从管道中来。
“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是重要基础。近年来,浮桥镇下大力气,全面改造完善农业安全生产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6300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余亩。
粮食烘干中心既是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颗粒归仓的重要设施。近年来,浮桥镇先后建成了浪港、绿化、杨林三个烘干中心,日烘干粮食近400吨。今年,又为绿化烘干中心新增了9台烘干设备,建成了浪港烘干中心的低温冷藏库,杨林烘干中心40吨粮食周转仓项目也已完成,基本实现了全镇粮食机械化烘干全覆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区镇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浮桥镇以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一轴两园三片区”,持续做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打造“11111”工程,硕果累累。
在10000亩沿江粮食生产基地,持续扩大水稻机械化水平,倾力打造自己的“米袋子”;在1000亩绿色优质蔬菜基地,引进蔬菜新品与种植新模式,发挥其在产品规模、蔬菜保供、种植效益上的带动效应,让群众“菜篮子”更加丰富。在1000亩“太仓白蒜”基地,浮桥以太仓白蒜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为契机,开展种收全程机械化模式试验推广,完成 “太仓白蒜”产销一体化平台建设。在1000亩中华绒螯蟹种蟹基地,正逐步打通中华绒螯幼蟹、扣蟹、成蟹全周期培养过程,结合“蟹稻共生”既有培育模式,形成独特蟹田文化。在1000亩高标准鱼池里,正借助产业区位优势,打造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标准生产的水产养殖基地,开展绿色、生态、循环养殖,让养殖效益更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浮桥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促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悉,下一步,该镇将紧扣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要求,紧抓农产品有效供给、聚焦生态农业定位、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凝聚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奋力书写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出彩篇章。记者 李 华/文 计海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