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软实力” 护企“硬支撑” ——我市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系列报道之六
“有了足够的资金,就有充足的动力研发新品、增加产量、开拓市场。”近日,苏州立琻半导体有限公司在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帮助下,凭借自身在光电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链拥有完备的知识产权,顺利完成了275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断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连续三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的县(市、区)市场监管评价指标中获得满分。
◆“容缺登记”助推企业快设快投
为了解决各类市场主体落户登记中遇到的难题,我市创新推出信用承诺赋能“容缺登记”举措。
“真的太感谢了,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麻烦,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拿到营业执照的尹先生高兴地说。今年1月,苏州显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急于落户投产,然而在设立过程中,存在因名称超期,导致材料时间错误以及用扫描件代替原件等问题。掌握情况后,市市场监管局通过“一事一议”,确定该企业属于沙溪镇信用良好的优势医疗科技项目,并由沙溪镇政府招商部门承诺部分材料原件限期内追缴到位,经“容缺登记”,企业顺利完成落户。
“容缺登记”信用承诺以告知承诺制为基础,采取投资者承诺、先办后补、辅助材料佐证等方式,化解企业登记的难点、堵点,助力企业早登记、早落地、早经营,为企业扎根、成长、壮大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自推行“容缺登记”信用承诺以来,我市共为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3个重点领域项目零障碍落地或高效增资扩产提供有力保障,为全市37家外资企业办理了“容缺登记”。
◆“免罚轻罚”让企业轻装上阵
前不久,我市某物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信用修复, 顺利提交竞标材料。该企业因为受过行政处罚,产生了失信记录,一度影响了竞标进程。鉴于企业积极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和不良影响,且行政处罚公示已满6个月,符合信用修复相关要求,企业最终通过信用修复。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只要不触碰底线,我们要允许企业自我纠偏,创新试错,为企业创造自由、宽松的生长环境。”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共助力13家企业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298家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在执法办案领域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依法免罚轻罚是我市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某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对所获得的荣誉作虚假、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这种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违法事实虽然存在,但是由于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较短,造成危害后果轻微,在案发后及时改正违法行为,消除不良影响。最终,我市相关部门对当事人不予行政处罚。
对于轻微违法行为,我市采取责令改正、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措施,积极落实“免罚轻罚”清单3.0版,推动行政处罚罚款收缴电子化,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为企业纾困解难。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办理免罚轻罚一般领域违法案件605起,减免罚没款金额3087万元。
◆保护知识产权引来“源头活水”
“专利优先审查制度为我们专利申请打开快速通道,加快发明专利的审查速度,也提振了我们坚守创新的信心和决心。”聚宝盆(苏州)特种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公司通过专利快审通道提交的5项专利申请已全部获得授权。
据悉,今年我市累计通过快审通道提交专利申请767件,授权235件,预审合格率、预审案件数量大幅提升。
如果说,专利快速预审成为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那么类似立琻公司成功完成的专利质押,则变“知产”为“资产”,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办理专利质押70件,融资金额21.25亿元。
知识产权的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创造好、保护好、运用好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我市正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张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