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太仓基层社会工作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7-05-24
  在“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创新周期间,我市邀请了中国社科院、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苏州等地社工机构负责人来太参加活动。昨天下午,我市召开“政社互动”“三社联动”主题研讨会,多位社会学和社工领域的专家、学者,一同交流探讨“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和社区治理方面的话题,为太仓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把脉问诊”。副市长赵建初参加研讨会。
  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陈友华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严重不足,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社区建设也还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运动式推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使得社区建设成了政府的“独角戏”。
  社区该如何治理?陈友华认为,首先要吸纳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平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公共事件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精神,也可以在社区内征集微公益项目,导入社区资源,增强社区吸引力等。
  陈友华说,太仓探索出一条“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社会治理之路,为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在他看来,太仓取得这一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建设了市社区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引进培养社工人才,服务贴近群众,老百姓的参与度很高。
  推进“合作式”发展模式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颜翠芳曾花费很长时间对我市社会工作发展进行了细致研究。她认为,太仓“政社互动”、“社区服务社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独创性的示范引领作用,因而对太仓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尤为必要。
  “近年来,太仓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文件,涵盖社工角色地位界定、发展资金、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和研究等诸多领域。”颜翠芳指出,以专业化为特征、以组织化为工具的社会工作已然是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在新常态和多元治理的语境中,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需探索其与政府、市场等其他社会主体的合作化路径。
  她研究发现,“合作式”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推进路径,包括深化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社会工作发展社会生态;强化社会工作与非制度性主体协同度,形成主体互嵌共生结构;衍化社会工作发展能力,促进其服务效能的可持续性;提高社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构建现代社区共同体
  “现代社区共同体构建仅有政府的主导培育是不够的,共同体意识要在社区成员共同生活中形成,没有成员的交往和沟通,就不能产生联系,没有联系无法产生共同体意识。”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吕青认为,现代意义的社区共同体并非仅仅指向人们在血缘、业缘、背景相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和共居一体的集体认同,而是指向没有自然关系为基础的异质性社会的共同认同,也有学者称之为公共精神或共同体意识。公共意识包含公有、共享和公益等含义,也就是说社区共同体成员要认可、尊重公共利益,自觉成为公共主体;共同体成员要有公共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共同体成员还要主动参与共同体事务,并成为行为习惯。
  吕青建议,使用可支配的资源和权力,扶持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如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和调动居民参与以及发展公益服务等方式,建设共同体。(记者 邢智丰)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