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织密“安全网”,筑牢长治久安“防护墙”
4月15日,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十年间,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法律体系完善到公众意识觉醒,一张覆盖16个重点领域的立体化国安教育网络已然形成,国家安全教育从“纸面”走向“云端”,从“入眼入耳”走向“入脑入心”,成为推动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立起法治“主心骨”,夯实安全“压舱石”
国家安全,法治先行。2015年《国家安全法》的出台,不仅以法律形式将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更首次明确了国家安全的“中国定义”——涵盖政权、主权、发展利益等多维度的“安全共同体”。十年间,《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网络安全法》等专项法律相继出台,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框架。司法实践层面,各地司法部门通过“模拟法庭”“以案释法”等形式,将“沈某某核电泄密案”“廖某某拍军舰案”等典型案件转化为教育素材,让法律条文变得可感可知。这种“立法+普法”的双轮驱动,既为国家安全划出红线,也让公众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捍卫”。
科技赋能“新战场”,织密防护“一张网”
过去,“国家安全”对许多人而言,还停留在军事防御、反间谍等传统领域。如今,这一概念已扩展至政治、经济、网络、生态等多个重点领域,涵盖“从指尖到舌尖,从深海到太空”的全维度风险防控。在数字时代,国家安全教育正突破时空限制。在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湖北武汉等地,“国安”主题地铁、公交专线化身移动课堂,年载客量超过3000万人次。线上阵地同样活跃:教育部“千万师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直播吸引数百万师生观看,江苏昆山结合AI时代背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同上国安课,共担国安责”国家安全教育云课堂活动。技术赋能让教育形式从“单向灌输”升级为“互动共创”。
全民共筑“防护墙”,传好国安“接力棒”
国家安全教育最深层的价值,在于培育全民参与的土壤。在重庆涪陵,快递员化身“国安宣传员”,10万份“国安大礼包”走进千家万户;在广东金融学院,学生们亲身参与、共同演绎反间谍主题话剧《白夜漩涡》。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群体的觉醒:苏州市以儿童趣味视角制作《嘟嘟说安全》国安系列情景剧,极大提升青少年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南京中小学将国家安全融入课程教学,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科学等8门学科。这种代际接力,正将国家安全意识深植民族基因。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国家安全教育已从“应急式科普”发展为“常态化育人”的国民工程。未来,随着AI大模型、VR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全民参与维护国家安全的深度与广度必将持续突破。期待下一个十年,这张由法治、科技与民心共同编织的“安全网”,能护佑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