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反日伪“清乡”第一枪 在方家桥打响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1-07-01

  “据村里老人回忆,80多年前,这里原来是一片村落,有一些民宅。1939年7月,国共双方相关人员在方家桥举行联席会议,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其他爱国力量在太仓地区合作抗日的序幕。当年,国共双方有关人员就在其中一户人家家里开了联席会议。”采访中,方桥村党委书记陈超指着新浦路东侧一片开阔的农田说,这里现在属于方桥村16组,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曾经修缮过,后于2010年初拆迁。

  1939年7月,“江抗”副总指挥何克希、吴焜率“江抗”一部和部分地方部队,进入太仓境内。当时,太仓境内城厢、浏河、浮桥、沙溪、璜泾等几个重镇均有日军驻守,而在广大农村,尤其中、东部地区属国民党地下活动区域。国民党县政府机关流动于岳王、老闸、三家市和方家桥一带。国民党江苏省第二行政区保安第四团(简称省保四团)驻守在茜泾、杨林、七丫口等沿江一带,以及牌楼、新塘等附近农村。

  当时,“江抗”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派人员和省保四团、国民党县党部联系,借道太仓东进抗日,希望双方不要发生冲突,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这次联席会议就“江抗”、省保四团避免摩擦、合作抗日等问题达成了协议。

  据史料记载,“方家桥联席会议”为“江抗”顺利通过太仓,以及与省保四团建立统战关系打下了基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其他爱国力量,在太仓地区合作抗日的序幕。

  攻打方家桥日军据点

  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策划了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清乡”的阴谋。1941年7月1日,“清乡运动”拉开序幕。7月上旬,新四军六师五十五团七连由团政治部主任钟发宗率领,从常熟向太仓进发,与中共太仓县委书记杨子清、县长郭曦晨等带领的40余名县机关人员会合,开展武装反“清乡”斗争。

  侦察完情报和方家桥地形后,决定由七连担任主攻,县大队配合阻击攻打方家桥日军据点。此场发生于方家桥的战斗,也被称为苏南敌后打响的反“清乡”斗争第一枪,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打乱敌人的“清乡”部署,极大鼓舞了太仓地区民众的抗日斗志。

  “方家桥以前是一个集镇,当时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叫‘河南街’,街道虽然只有五六百米长,但颇为繁荣,街上肉庄、米铺、杂货店、茶馆、酒楼等一应俱全。”方桥村村民陆焕球老人就是见证者。据介绍,陆焕球老人出生于1929年,今年92岁。当年,他的父亲陆赞衡就在河南街上开布店,一家5口人住在店铺后面。1941年7月,新四军苏南反“清乡”第一仗就在他家门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打的。

  “红色基因”激励前行

  如今,四张泛黄斑驳的报纸、一个破旧的铝制水杯,是仅存在太仓革命历史陈列馆里与方家桥反“清乡”斗争有关的两份实物。

  曾位于方桥村16组原龚文华家是“联席会议”旧址。随着港区的开发,他家的后人已动迁至望江花园居住,老宅基地早已变成一片农田。尽管80多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里留下的“红色基因”,正激励方桥人在新时代焕发新作为。

  作为我市第三批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时下,方桥村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区镇出台的“三优三保”、占补平衡奖补等政策,稳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旅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去年底,方桥村村级稳定性收入近1000万元。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超表示,将继续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开展集老街文旅、红色研学基地、智慧农业、创意体验等于一体的特色项目,努力让全村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记者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