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字鸿沟”,“银发族”世界更广阔
编者按
当大多数人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智慧生活之便时,一道无形的“数字鸿沟”却横亘在老年群体面前。为助力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更好地享受互联网时代便捷、安全的智慧生活,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智享时代·银龄生活”系列报道,聚焦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痛点”“难点”,探讨如何助力老年人提升互联网知识应用能力和网络风险辨识防范水平,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府南新村这边有盏路灯不亮了。”5月的一个傍晚,71岁的县府社区居民王蕴倩如往常一样,在家附近散步。看见路灯不亮后,她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拍下照片,连着前面那句话一起,发到了社区微信群里,熟练地@了社区里几位工作人员,并分享了自己所在的位置。路灯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对于王蕴倩来说,这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
接触智能手机已有数年时间的她,不止微信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对于各类购物APP、出行APP等也是如数家珍。“我常用淘宝、京东、唯品会这几个APP,买什么东西之前都要搜一搜,看看哪边更物美价廉。”王蕴倩告诉记者,智能手机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前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生活可能就是围着小家庭转,围着灶台转,现在,我看见了更大的世界。”
王蕴倩略带骄傲地表示,自己是社区多个微信群的群主,包括邻里群、老姐妹群、桥牌群、旗袍群等。“我们这个老小区老年居民比较多,社区里组织活动,基本都是老人来参加,我用微信用得早,大家就让我来建群,平时有什么活动,群里发个公告就行,特别方便。”王蕴倩说,早几年,自己身边用微信等手机APP的老年人还不多见,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正加入到智能手机使用者的行列。
“以前来柜台买手机的老年人会盯着几款老人机买,现在不一样了,包括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内,都更倾向于买智能手机,买了之后,还要我们帮忙下载微信、淘宝等常用APP。”采访中,新华西路某大型手机卖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年人购买的智能手机,从千元的基本款到近万元的高端款都有。
然而,买智能手机易,要像王蕴倩一样玩得转却并不容易。
这段时间,家住娄东街道的钱玲时常感到焦虑:“一过70岁,各种小毛小病都来了,经常要跑医院。现在进医院得网上先预约好,到了那边要刷苏康码进门。倒也不是说完全不会,就是用不熟练,一急就会手忙脚乱,就会慌。”
之前,钱玲使用手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拿去问问子女。比如医院挂号预约,以前都是子女帮钱玲预约,钱玲表示自己也想学一下,然而经常是这一次学会了,下一次又忘了。子女虽不明说,语气里总会露出些不耐烦的苗头。一来二去,钱玲也不愿多麻烦他们。“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虽然社区里有时候也开手机课,但东教一点、西教一点,学完第二天又忘了也是常事。”钱玲说。
5月11日,娄东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办了一场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和网络电信反诈骗培训活动,钱玲也去参加了。
从微信聊天、接发红包到预约打车、手机买菜、手机挂号等,现场,来自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专业社工为前来参加活动的30多名老人详细介绍了当下手机主流APP的功能和使用技巧,还给每位老人发放了一本《“智享时代·银龄生活”智能手机使用指南》,汇总了社交、购物、出行、看病等主流手机软件的使用介绍,方便老人回家温故学习。
更让“钱玲们”惊喜的还在后面。培训结束后,工作人员告诉老人们,娄东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原有的电脑室、书画室、康复室已进行局部改造,增添了智能手机答疑解惑、网络反诈等功能。以后,只要有需要,老人们随时可以前来学习智能手机相关技巧。
今年,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融媒体中心、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互联网协会、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在全市联合开展“智享时代·银龄生活”幸福关爱行动,力求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包括娄东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这场培训在内,整个活动期间,全市计划开展200余场线下公益培训教学活动,开展数千次志愿服务活动,预计覆盖受惠老人超万人。
“首要目标是让更多老年人稳稳地步入智能时代。”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卢文超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依赖网络来进行交流沟通、预约服务、购物消费等,这使得横亘在老年人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现象日益凸出,对于这一人数庞大的群体而言,迫切需要解决网络挂号难、网上支付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智享时代·银龄生活”幸福关爱行动不仅要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开展系列活动,还将在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做法进行总结、改进和优化,构建完善老年人学网用网培训服务体系,助他们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希望链接更多社会资源,让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人参与进来,了解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性,为老年人走出‘信息孤岛’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以此为基础,常态化提升老年人数字化生活水平。”卢文超说。(记者 徐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