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数字“铺路”,智慧教育“云端”加速跑

来源:吕桢亚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4-17

近日,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景蓝图。从“黑板粉笔”到“云端课堂”,这场变革终将在AI时代打破教育壁垒,实现“有教无类”、“人人皆学”。

“四横五纵”铺新路,智慧教育驶入“快车道”

《意见》提出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四横五纵”平台资源布局。这一架构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已有实践——截至2024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连接51.9万所学校,辐射1880万名教师和2.93亿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网络之一。宁夏同心县的小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登录平台获取优质课程,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则能远程为云南寻甸县的孩子授课,真正实现了“一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然而,资源“铺路”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让数字资源“跑起来”。推动数字资源从“可用”向“好用”转变,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教师数字素养,让技术真正融入教学,而非停留在“展示”层面,将是政策落地的关键考验。

AI赋能云课堂,人机协作构建“新生态”

人工智能无疑是此次《意见》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文件提出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包括智能学伴、数字导师、人机协同教学等。现实中,这样的场景已初现端倪:北京史家小学的课堂上,机器人助教能实时解答学生提问;青海治多县的藏族学生则通过AI助教完成晨读、范读、背诵检查、口语评测等环节。技术狂飙之下,争议也随之而来,已有学生过度依赖AI解题,甚至用生成式AI“代写作业”。对此,《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防范“信息茧房”“算法依赖”等风险。可见在未来的课堂里,教师角色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而AI则承担个性化辅导、数据反馈等辅助功能,形成“双师协作”的新模式。

学分银行“存未来”,终身学习加速“破壁垒”

教育数字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意见》在此着墨颇多,包括加快建设国家学分银行、探索基于学分的终身学习学历学位授予机制等。这一设想并非凭空而来:教育部此前已通过学分银行平台整合职业教育“1+X”证书、老年大学课程等资源,初步搭建了终身学习的框架。然而,终身学习的“最后一公里”仍待打通。当前,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许多学习成果仍无法被正式教育体系认可。此外,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的数字素养不足,可能被排除在“数字学习红利”之外。未来,政策需在“成果认证”、“教育普惠”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让学习成为所有人“贯穿一生”的权利。

教育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屏幕与代码的交织,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从“标准化生产”转向“因材施教”。当乡村教室与大学讲堂共享同一片“云”,每个学子都能在知识的星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