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逐梦苍穹不停歇,中国航天书写宇宙新传奇
仰望星空,逐梦不止。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航天人再次以星辰为笔,书写新的篇章——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载着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飞向中国空间站。这一刻,既是向历史的致敬,更是向未来的宣言:中国航天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向着建设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坚定前行。
跨越星河,探问苍穹。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次升空,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技术验证,为后续任务奠定坚实基础。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一飞冲天,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自此,从“多人多天”飞行的神舟六号,到实现首次太空行走的神舟七号;从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神舟八号,到驻留33天的神舟十一号;中国空间站“天宫”成功建成,“太空访客”从此成为“太空居民”,中国航天用一次次攻坚突破,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
技术创新铸就强国底气。航天强国的根基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神舟二十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仅需6.5小时即可与空间站径向端口对接,展现了“中国精度”。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已实现近地轨道70吨、地月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为载人登月铺平道路。在深空探测领域,“觅音计划”瞄准系外宜居行星,嫦娥六号至八号任务构建月球南极科研站,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规划,勾勒出中国探索宇宙的壮阔蓝图。
人才梯队托举航天梦想。从杨利伟、翟志刚等首批航天员,到刘洋、王亚平打破性别壁垒;从载荷专家桂海潮的“科学家上天”,到第三、第四批航天员的梯队化培养,中国航天员队伍已形成指令长、工程师、专家协同作战的新格局。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航天人才的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研究,从模拟训练到实战任务,一代代青年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感召下,接续奔赴星辰大海。
开放合作共绘宇宙画卷。回望过去,中国航天用25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路程。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从月球背面采样到火星留下“中国印迹”,这条自立自强之路,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映照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中国航天从未闭门造车。空间站向全球科研项目开放,与俄罗斯、欧洲等机构深化合作,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正如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在轨所言:“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与此同时,中国以高性价比的长征火箭、高可靠性的技术标准,为54次国际商业发射提供服务,让航天成果惠及世界。
星辰大海,一往无前。当神舟二十号的尾焰划破苍穹,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火箭的轰鸣,更是一个民族向宇宙进发的铿锵足音。探索浩瀚宇宙的征程永无止境,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就能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这片星空,终将见证中国航天书写更多“宇宙级”传奇。(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