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太仓市新一轮对德合作五大重点工作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6-04-07
  历经20多年,太仓的对德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太仓市成为德国企业在华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堪称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城市。当下,中德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全国多地掀起对德合作热潮,拓展太仓对德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设江苏对外合作新平台,既是上级赋予太仓的使命,也是太仓市做深对德合作的必然要求。3月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对德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太仓市新一轮对德合作的思路、举措。
  1.对德招商
  全市“一盘棋”,三次产业并进
  以往,太仓市对德合作的项目及载体几乎都集中在新区,新区目前已经集中了约230家德资企业,绝大多数是工业企业。《意见》指出,要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加强交流互动,共享项目信息,开创全市各板块通力协作推进对德合作的新局面。
  坚持招大引强与深耕中小企业双轮驱动,既要努力实现旗舰型项目的突破,又要巩固中小企业集群优势。
  结构上坚持以高端制造业为引领,逐步转向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德资高端制造业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布局上坚持以新区为主战场,强化相关板块联动发展,努力形成全市合作共赢、良性互动格局。
  2.创新合作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充分融合
  德资企业大多具有雄厚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太的德企智能化生产程度普遍较高,一些企业率先进行了工业4.0的实践。推动德企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是《意见》的重要内容。
  积极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模式,与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充分融合,在太仓移植生根,努力建立国内领先的以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生产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德企与本地企业的粘合度,建立双向合作机制,引导本地企业围绕德企产业链协作发展。
  大力拓展更高端的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德企研发机构发挥技术、人才的“溢出效应”,鼓励德企技术成果在太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中德技术转移中心。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分批组织本地民营企业管理层赴德国学习考察,接受德国质量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的熏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德国开展投资贸易,积极尝试与德国中小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或产业合作。
  3.人才支撑
  争创中德“双元制”培训典范
  人才培养被称为德国经济成功的“秘诀”。《意见》指出,建立并完善相关人才的培养、引进、留驻、使用体系,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强优质人才教育与供给机制对德企的吸引力,以对德人才的集聚来支撑太仓对德合作发展大业。
  ●拓展引才渠道,完善留才政策。
  ●探索多层次的中德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机制。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力争建立苏州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 有力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长效支撑中德经济合作发展。
  在培育人才方面,太仓市将继续推进德国“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的本土化实践,争创全国中德“双元制”职业培训典范。
  加强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及德国相关应用型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举全市之力早日成功创办“中德太仓双元制大学”。
  深入实施“中德创新领袖计划”,培育一批既熟悉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又能够在太熟悉运用德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人才。
  4.载体建设
  融入更多德国元素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风貌,融入更多德国元素,推进载体建设与功能发挥。
  积极营造更加贴近德国文化的城乡风貌,不断满足德籍等国际化人士在太工作生活需求,全面提升德企高管、员工及其亲友对城市综合环境的满意度,增加归属感,同时提升德企员工出行便捷程度。
  围绕德式风情与江南水乡风貌有机结合,优化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片区规划建设,将重点打造一条特色商业街、一条交通示范路、一个特色风情商贸区。
  加快规划建设更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德中小企业工业园三期,作为新一轮引进德企、对德合作的重要阵地。促进市内现有“两园、两办、两中心和一馆”七大对德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作用。
  5.扩大交流
  建立全社会对德合作机制
  《意见》还指出,要广泛深入开展对德交流合作。
  ●加密双向经贸合作交流,突出太仓港口岸优势和太仓港综保区主阵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扩大对德贸易。
  ●扩大深化友好交往。寻求与更多德国市州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点及面铺开太仓与德国的关系网。
  ●建立全社会对德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友好学校交流和大中小学生对德修学交流。
  ●搭建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良好渠道,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加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对德合作。
  ●以德国思维、德国视角主动推介太仓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特色,吸引德国社会各界关注太仓、喜爱太仓。(记者 戴周华)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