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解锁“皇帝粮仓”丰收密码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3-11-16

秋收进入高潮。曾被称为“皇帝粮仓”的太仓水稻高产捷报频传。经过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测产,我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方平均亩产超710公斤。据市农业农村局预测,全市水稻亩产略高于去年,“金太仓”的丰收成色更足了。高产的背后藏着怎样的丰收“密码”?丰收画卷又是如何绘就的呢?

  藏粮于地

  建成高标准农田24.62万亩

  今年,沙溪镇项桥村高标准农田提档项目二期顺利完成,至此,该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建成。该项目区面积共10741亩,耕地面积5426亩,共平整土地4278亩,复耕鱼塘、坑塘等,累计增加可耕作农田316.43亩;新建道路52条(段)、泵站2座、桥梁2座,并疏浚6条河道。土地平整、农田成片连方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条件。

  “高标准农田带来了稳产高产和宜机作业。秋收进程过半,从烘干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亩产在600公斤。宜机化的农田环境减少了机收浪费,从侧面助力了增收。”项桥村党委副书记朱志坚向记者介绍,今年夏收小麦亩产达到了400公斤,项桥村农田亩产实现“吨粮田”目标。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耕地面积33.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8.08万亩。已建高标准农田24.62万亩,占比为74.29%,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中的高标准农田22.34万亩,占比为79.56%。

  藏粮于技

  落实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方上,稻穗低垂,稻粒饱满。这些示范方是我市农田基础最好、管理水平最高的粮食生产区。

  “现在种田用老把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今年,我们用了诱捕器等绿色防控新产品,省了不少农药。此外,我们还用了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插秧施肥一体化,省时省力,肥料效力慢慢释放,省肥省钱。”城厢镇东林农场场长徐雪其介绍,这几年,东林农场肥药双减,产量不减反增,主要得益于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的落实。

  我市持续开展水稻部级绿色高产高效及省级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示范方工作,紧紧围绕“四个清单”及“推技术、提单产”目标,强化优良品种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促进粮食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稳步提升。

  本年度,我市建设部级万亩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方10个,共计实施面积3.4284万亩;建设省级千亩示范片6个,创建总面积1.35万亩。我市主推南粳46、南粳3908、宁香粳9号等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并全面推广工厂化基质育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农药减量增效防控等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缓混侧深施肥技术。

  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沈文忠介绍,示范方上水稻高产,主要得益于技术集成推广,实现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同时,示范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结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经验,推动全市水稻增产。

  颗粒归仓

  从全程机械化迈向“慧”种地

  稻谷飘香秋收忙,机械化收割“唱主角”。我市各地正上演着一部部秋收大片,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阵阵轰鸣声响彻田间。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快速转动的齿轮卷入收割机的“腹中”,收割、脱粒、秸秆打碎等工序一气呵成。谷仓满了之后,再将稻谷输送到一辆辆运谷卡车上,待满载粮食后,卡车开往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进行机械烘干。

全市共安排本地收割机235台、本地收割机机手280人,调度外地收割机210台、跨区作业人员310人,以加快水稻收获进度。同时,我市强化粮食烘干能力建设和服务供给,目前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1个,批次烘干能力达4700吨,其中烘干机清洁热源占比78.6%。

  大马力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式植保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一系列农机设备的引入,让粮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农民负担,粮食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各地为秋收奔忙时,璜泾镇雅丰农场、沙溪镇项桥村双泾农场却出现了“无人”收割的场景。在收割机上安装无人驾驶设备,无人驾驶收割机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行进和作业,农机手可以在田边甚至室内进行“1人对多机”的操控与管理。

  随着农机手老龄化和无人驾驶技术的改进,发展“无人”农场势在必行。我市正逐步探索并推广应用“耕、种、管、收”全程、多机协同无人化作业技术,让农民“慧”种地。

  提升效益

  探索从卖粮到卖米的产业之路

  城厢镇东林村“金仓湖”牌GABA米上市了。什么是GABA米?将稻谷放入核心设备γ孵化机内,经过特殊环境培养,从而大幅提升稻谷中一种名为γ-氨基丁酸(GABA)的营养物质含量,GABA米所含的维生素B1、膳食纤维、维生素B2、维生素E、γ-氨基丁酸比普通大米高,营养丰富,口感香甜。“GABA米的市场售价可以达到数十元一斤,效益远高于普通大米。”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介绍。

  眼下,本地新米上演“神仙打架”。多个农场都在喊市民来吃香喷喷的新米饭。太仓大米、璜泾大米、泰西大米、金仓湖大米等纷纷上市。新米以南粳46为主,具有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润滑、富有弹性的特点。相较于直接向粮库卖粮,稻米加工后进入市场销售,延长了粮食产业链,提高了农场、农民的收益。

  农场、农民从卖粮到卖米,一字之差,代表的却是两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市大力扶持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等8家合作农场,水稻生产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肥水管理,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强化链式开发基地建设,加强粮食产业品牌创建,让本地米从田间地头走上千家万户餐桌的同时,也为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大动能。(记者 顾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