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养虾养蟹 生态种养拉长富民产业链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7-06-21
工作人员将刚捕上来的龙虾分装打包。
  一只只装满龙虾的大网兜在田埂边的水沟里一字排开,拎起一网倒入塑料盆中,小龙虾个个“张牙舞爪”……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浏河镇的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刚捕上来的小龙虾分拣、过秤、打包、装箱。
  “我们的小龙虾本月15日刚开始上市,很受市场欢迎,每天都有不少客户打电话前来预订。”该合作社负责人周介平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产出效益,他们今年选择200多亩稻田,在全市率先探索“稻虾共作”和“稻蟹共作”两种新模式,不仅在稻田里养起小龙虾,更将在稻田间放养大闸蟹。
  现在上市的这批小龙虾是今年1月放苗的,由于秧苗的栽插时间在6月以后,为了保证小龙虾的生长,他们在供龙虾生长的水沟里种植了依乐藻,既为龙虾提供饵料,也为其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据介绍,“稻虾共作”的模式说起来并不复杂,只需在稻田四周开挖一条宽2米~2.5米,深0.8米~1米的沟就可以了。每年1月开始放苗,6月底、7月初插秧。现在都是机插秧,秧苗栽插初期,田间的水非常少,小龙虾一般都待在水相对较深的沟里,基本不会对秧苗造成影响。
  他们共养殖了50亩稻田小龙虾,一亩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在200斤左右,起码能卖4000元,一亩地的“虾稻”产量约1000斤,产出的优质大米至少有700斤,这样算下来,采取“稻虾共作”模式,亩均产出效益基本在1万元。老周告诉记者,采取“稻蟹共作”模式,收益还会高点,因为他们将采取低密度、精细化养殖大闸蟹,平均每亩只放蟹苗500只。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保守估计到10月大闸蟹开捕时,他们养殖的150亩稻田大闸蟹产量在1.5万斤。
  小龙虾和大闸蟹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其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增肥效果。由于农药对小龙虾和大闸蟹具有杀伤性,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喷洒一滴农药。这意味着,采用“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模式生产出来的水稻质量更好,品质更高,附加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浏河镇农技站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浏河尝试的“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模式,既发展了水产养殖,又保证了粮食安全,而且生态、高效,是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次重要尝试,他们将逐步推广这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加快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前几年,浮桥镇丁泾村率先探索实践“稻蟹共生”的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养殖扣子蟹,既种出了蟹田米,又提高了蟹苗品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今年,浏河镇在桃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大力度,在200多亩稻田里尝试两种种养新模式,这些都是我市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探索与尝试。对此,市农委水产指导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稻渔综合种养是国家鼓励的新技术模式,它是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优势,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以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相关区镇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太仓“落地生根”。(记者 李华 文/图)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