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新华时论 |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近日,江苏省高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暨爱国主义“行走的大思政课”活动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举行。“行走的大思政课”活动把思政课搬进周恩来纪念馆,既是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探索。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行进中的中国,都是行走的“大思政课”的素材。近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指出,建设教育强省,需要不断完善“大思政课”格局。江苏文博场馆众多,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开发更多“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打造一批“大思政课”特色品牌,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要真正“行走起来”,将思政课堂引入历史场景中。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重走260米长的支前小道,让青年感受支前群众当年的艰辛岁月;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重温冷少农等雨花英烈家书,让青年感受烽火背后的家国情怀;在新四军纪念馆里,宋公纪功碑静静矗立,通过诵读碑文,让青年详细了解当年修堤的过程,体悟新四军与百姓的鱼水情深……置身历史场景之中,透过一件件历史文物,让历史故事变得可感可触,推动青年在行走中修品行、立志向。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并不仅仅是从小课堂到大课堂的场景切换,更是对思政素材的全方位开掘,结合各地的特色,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我省各类文物资源优势“赋能”思政课、丰沛青年心灵。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不仅要“行走起来”,还要走进青年心中。有的思政课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红色场馆,但由于布展陈旧、展示内容简单、讲解不到位等原因,使得一些青年兴趣寥寥、“一走了之”。要想思政课真正走进青年,要在展陈、讲解等方面用心用情,讲好讲活文物故事。要找到文物故事与青年之间的连接点,找到青年的兴趣点,通过数字技术创新符合青年习惯的打开方式,让青年与历史对话,引导青年去切身体验、去辩证思考,进而产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让更多场馆敞开大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汇聚更加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机制是保障。要全面落实合作共建办学工作机制,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形成“大思政课”合力,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
中国在行进,思政课也应当与时俱进。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要在内容、形式上下功夫,还要在机制、队伍上有保障。更多“场馆”打开大门,让青年感知历史、体悟文化,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必将使更多青年在行走中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