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绿色化 解锁夏种新模式 科技铺就新“稻”路
夏种正当时,四野皆插秧。“哒哒哒、哒哒哒……”伴随着插秧机的“欢歌”,走在太仓田间地头,可以感受到满满科技范、处处刮着“绿色风”。据了解,我市依托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积极探索农机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路径,让农业发展加速前行。
“无人插秧”演绎新夏种
自动导航、自动行驶、自动插秧、自动调头,璜泾镇雅鹿村无人插秧机在秧田内畅行无阻,大显身手。村民们为了看“热闹”,抢着前来送秧苗、搬秧盘。“不用操控方向盘就能插秧,之前只在电视里见到。”“无人插秧好,你看,这苗多整齐。”“不用担心以后没人种田了。”村民们啧啧称奇。
去年, 雅鹿村“无人插秧”只是小试牛刀,今年,经过平整土地、扩大田块规模、改善排灌系统等一系列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真正实现了“无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雅鹿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无人化”农场建设,雅丰农场耕、种、管、收环节都可实现“无人化”作业。夏收时, 农机手可以遥控插秧机进行远程插秧作业。
此外,插秧机上还安装有卫星导航辅助直行系统。每台插秧机配备一个平板电脑控制器,只需要在平板电脑上设置和操作,就可以控制插秧机的对正、直行,便于接下来的田间管理。
今年,我市水稻种植预计达17.5万亩,截至目前,播栽进度约43%。
水稻生产减肥促增效
在夏种前,城厢镇东林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撒肥机抛洒有机肥,实现了稻秸秆的过腹还田。东林农场负责人介绍,羊粪发酵成有机肥,按照每亩1吨的量抛洒,不仅可以代替部分化肥,经过连续多年使用有机肥,还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粮食产量,提升了稻米品质,是一举多得的措施。“有机肥是土壤的温补剂,东林大米好味的密码。”
在沙溪镇泰西村高标准农田里,插秧机来来回回穿梭,一行行嫩绿的秧苗植入田内,为农田披上了“绿装”。该村负责人介绍,今年,泰西村购置了100多吨缓释肥,在夏种时全面采用“水稻测深施肥+缓控释肥”技术,在插秧的同时,缓释肥定位、定量、均匀地施于秧苗根侧3厘米~5厘米,施肥深度4厘米~6厘米,使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能够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减少后期追肥次数。据悉,缓释肥在水稻上的覆盖率能达到90%,省工节本效果明显。
“花样稻米”卷起附加值
双凤镇庆丰村在“稻田理想园”内开辟了富硒大米和有机大米试验田,面积各70亩。该村依托万亩水稻基地,打造稻米生产全产业链。庆丰村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庆丰村将突出稻米精加工和品牌建设,推出富硒米和有机米,提升消费者对庆丰大米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在有机米的生产上,我们将采用水稻覆膜除草技术,农膜完全抑制住杂草生长。而全生物降解农膜又是一种不需要回收、能分解在土壤中的地膜,无毒无害。”
稻在水中长,虾在水下游。沙溪镇胜利村稻田综合种养基地上正呈现这一场景。在水稻和澳洲淡水龙虾共作模式下虾稻互利、生态循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基地负责人说:“今年首次采用稻虾共作模式,面积为68亩。农药、化肥的零使用会让虾田米身价倍增。”据了解,今年我市水稻综合种养面积在1000亩左右,包括稻虾、稻蟹、稻鸭等共作模式。(记者 顾雪苗)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