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丨独家专访中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
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军空中侦察机屡屡挑衅,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防空武器系统,精准击落了数架U-2高空侦察机。外国记者向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发问:“中国究竟是用什么神秘武器实现打击的?”陈毅回答说:“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竹竿”确实存在,然而国防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使他们不为人知。今年4月24日,12位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随《导弹人生》一书的出版首度公开,《吾家吾国》节目组带你走近其中的一位——沈忠芳总指挥,看一代代导弹人躬身奋斗,如何在隐秘的角落以理想和信念捍卫了祖国的朗朗晴空。
有矛必有盾
毛泽东主席多次提出“有矛必有盾”的积极防御战略,其中矛是指导弹,盾是指反导弹武器。1965年我国在空战中缴获了4枚未爆炸的“麻雀3”导弹,年轻的沈忠芳参与了这次“解剖麻雀”。在工作中,他提出了关于“红旗-61”防空导弹最早的方案设想,这也是我国第一代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的雏形。
王宁:在国庆60周年阅兵时,看到导弹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您是什么感受?
沈忠芳:就感到我们自己参加的工作,二院集体做的工作能够为国家争光,感到很自豪。
王宁:您对“没有导弹就没有国防”有怎样的理解?
沈忠芳: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不光有盾的导弹,还有矛的导弹,谁也不敢随便欺负我们。强大能力靠什么?党中央的政策领导,国防力量的强大,武装力量的强大,兵器的先进,还有我们的战员战斗力素质高。
敢为天下先
在20世纪60至90年代,我国对空防御主要依靠第一代、第二代防空武器系统。随着1984年美国第三代地空导弹“爱国者”的服役,我国急需研制出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抗多目标打击等功能的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时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的沈忠芳,面对质疑,坚持对标世界一流水平进行技术攻关。
王宁:那时候大家担心或者反对的意见是什么?
沈忠芳:反对的意见就是怕你搞不出来,搞一个先进的东西也不能脱离国家实际,也不能脱离我们自己的技术储备,作为指挥员要承担这个责任。
王宁:那您当时出于什么原因去坚持?
沈忠芳:你达不到第三代的水平,达不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国防就做不到安全。
隐姓埋名人
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正式发布《导弹人生》一书,首度公开了包括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沈忠芳在内的12名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他们12人中,有8位已经辞世,有的甚至已经去世30年。一代导弹人投身国防,为成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王宁:你们这几十年的工作,如果不是《导弹人生》的出版,我们都不知道你们做了这么多事情,你们都是把自己藏起来。
沈忠芳: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做的,默默无声,尽量奉献,也不求名不求利,工作作为第一位。像是吴北生吴总,已经93岁高龄,但是为了工作,其他事都放在一边。
王宁:回想您过去的工作,背后其实就是责任。
沈忠芳:有句话叫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爱祖国的蓝天,问我们爱什么?爱祖国的导弹……我们愿意一辈子献身这个事业。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