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织密就业“保障网”,护航青年“就好业” ​

来源:吕桢亚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4-1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系统性政策框架回应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国之大者”。面对连续三年突破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以及供需错配、服务滞后等结构性矛盾,这份文件以“六大体系”为支点,撬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适配,既瞄准现实痛点开药方,更立足长远发展筑根基,为1222万应届生铺就一条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进阶之路。

架起供需“连心桥”:让“专业鞋”匹配“产业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制造业“技工荒”并存的怪圈,本质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映射。《意见》直指这一症结,以“人才需求数据库”和“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为导航,推动高等教育从“闭门造车”转向“开门问需”。例如,文件要求高校根据国家需求、学生需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让机器人工程、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与课堂知识同步迭代。招生计划与就业需求的联动机制,将倒逼高校告别“重申报轻建设”的学科扩张冲动,转而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领域精准输送“即战力”。这种“以需定教”的思维,不仅让“冷门专业”毕业生不再“望岗兴叹”,更让新兴产业不再“望才兴渴”。

数字赋能“服务链”:从“人找岗”到“岗追人”

当“金三银四”遭遇“简历海投”,《意见》以全链条服务重塑求职生态。在社会面,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的建设,让长三角智能制造集群与西部高校的工科学子实现“云端握手”。在高校里,寒暑假至少1次实习的硬性要求,为“职场小白”们破除“零经验”困局。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升级,更是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帮助学生完成岗位匹配,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滴灌”。而更具突破性的是政策对多元主体的激活:民营企业稳岗拓岗可享专项支持,社会组织开发公益性岗位获得鼓励,就连职业资格考试时间也需为校招“让路”。这些举措让就业服务从“大海捞针”升级为“精准导航”,既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让新业态、中小微企业从“备选项”升级为“主战场”。

筑牢制度“压舱石”:从“扶上马”到“送全程”

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转,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堤坝。《意见》明确就业服务机构“四到位”(机构、人员、场地、经费),要求高校按学费比例划拨就业经费。与此同时,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校级专职指导教师与校外专家协同授课,让生涯教育从“照本宣科”转向“实战推演”。除了充满“力度”的政策“组合拳”,《意见》也凸显了“温度”,充分保障特殊群体的就业公平: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群体可获“一对一”帮扶,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帮扶对象,求职补贴与“宏志助航”培训覆盖至“沉默的少数”……这种“权益护航”与“兜底保障”并重的思路,让就业服务从“毕业冲刺”延伸为“终身护航”。

展望未来,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一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就业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场关乎千万青年前途、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改革,终将以高质量就业为支点,撬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引擎。(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