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即将过去,但是年味依旧浓浓。年年过年,年年年味各不同,它慢慢沉淀在我们每个人、一代代人的心中。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传承、升华,年味文化不仅渐渐融入我们的血脉中,而且将在创新中传承获得永生。
年味文化是我们的文明基因。每逢过年,上亿人次的国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跨越千山万水,不顾舟马劳顿,奔赴家的方向。为何?因为家是我们生命的根,那里有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有埋藏祖辈的坟茔,有同样的熟悉乡音,有共同遵循的年俗......过年,是中华儿女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正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国人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乡土情怀。这些情怀又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血脉纽带。
年味文化因时代而变化。放鞭炮、贴春联、祭祖先、吃年夜饭......这是人们心中默认年味的重要标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过年的一些传统渐渐虚化,有不少人认为,年味正在变淡。其实,年味永存。变的只是年味的表现形式和身处其中的“我们”,现在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不在像以前那样祈盼尽快改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而“我们”正处于新时代,接受了较多的新事物,对年味的时代表达有了更多的新要求;没变的是喜庆、团圆的年味本质依旧。年味文化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华夏子孙,其正能量将引导我们积极向上。
年味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过年的形式不会永远停留在昨日,而会与时间一起奔涌前行,它的文化内涵会借助崭新的表现形式,演变成新的节庆习俗。比如,网上集福字、抢红包、视频拜年......这些是互联网给年味文化带来的新变化。当然,对于传统的年味文化,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进行“包装”宣传,以扩大其广度和深度;各地可结合当地的过年风俗,多多举办特色的年味文化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参与、欣赏。比如,太仓的评弹、江南丝竹、昆曲、行街表演等年味文化不仅吸引了当地民众,而且也深受外地人的喜欢。对于年味文化要创新传承,不断拓展其外延、丰富其内涵,让年味文化与现实生活融合统一,孕育出时代韵味。(刘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