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伸阅读 >> 内容

提升教育装备水平 优质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太仓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快速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水平,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近5年来,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36.48亿元,占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的57.33%,其中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拨款27.5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42%、18.56%。自2007年以来,连续7年把教育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投入近30亿元资金,组织实施乡镇学校建设十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化建设工程、教育条件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升级工程等,公办义务段学校的生均占地、校舍建筑、专用教室、教育设施等指标达到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教育技术装备全部达到省II类以上标准。

  2010年8月,双凤小学由沪太外国语小学托管,城区学校的管理模式进入乡镇学校。近3年来,两校启动青年教师共同体建设,推动青年教师骨干梯队建设,双凤小学还承办了15次不同学科市级及以上的主题式教学研讨观摩活动。通过校长派驻、干部渗透、教师交流等途径,全面提高了双凤小学的教育质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学校在课程改革、特色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太仓市借鉴企业“输出管理”模式,加强城乡学校的一体化管理,由市教育局委托城区优质学校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在人、财、物所属不变的情况下行使管理权,向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市实验小学托管直塘小学、经贸小学托管港区一小,太仓实验中学与双凤中学、沙溪实验中学与荣文学校、市一中与岳王学校等城乡学校之间的结对共建、交流合作,促进了农村学校迅速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我市还把城乡教师均衡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强化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根据地域、区位、学校类型、师资结构等情况,组建教育集团,实行城乡义务段公办学校捆绑联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从2004年起,全市开放所有乡镇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积极吸纳来太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享受“同城待遇”。在教育经费上财政部门实行无差别待遇,给予“三同”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收费与本地学生完全相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常安排教职工经费;学生公用经费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相同。目前,全市公办学校吸纳来太务工人员子女17753名,占比71%。新区二小、新区中学等城乡结合部学校,以及沙三小、港区一小、时思小学等农村学校,七成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学校享受和本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市财政投入2300万元专项资金,购置46辆标准化校车,接送近6000名学生上下学,其中90%为来太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学生。据统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太接受义务教育就学率达100%。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