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撤县设市20周年
首页 >> 20年变化 >> 内容

开展村庄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建设“生态绿网”——  

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

 

  走进太仓,保护开发中的沙溪古镇延续着千年文明的脉络,星罗棋布的农业园区展示着现代农业的魅力,掩映在绿树草坪中的工厂续写着工业文明的辉煌,全力整治后的自然村落凸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特色……在太仓,生态文明不再是个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动实践,让市民在天蓝水碧中享受着科学发展带来的现代文明。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既好看又干净,村民们早晚还在这儿跳跳舞,锻炼锻炼身体呢。村庄整治让我们得到了实惠。”正在路上扫垃圾的村民王瑞芬、吕菊弟说。在沙溪镇横河巷自然村落,看到的是水泥路一直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前,小别墅院子前面用竹子编成的篱笆特别好看,污水处理池上除了几个水泥盖子,其他地方都铺上了草坪,真正体现了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韵。而这只是全市村庄整治的一个缩影。经过整治,全市农村发生了根本变化:岸绿了,水清了,垃圾运走了,村民们喜笑颜开了。

   而在城区,每天晚上6点多钟,市民们纷纷来到天镜湖畔,散散步,跳跳舞,欣赏一首歌曲,或者干脆自己拿起话筒吼几嗓子。不少市民已形成了晚饭后到这里休闲的习惯。其实,市民可去的地方除了天镜湖公园,还有滨河公园,沿着新浏河绵延几公里,草坪如茵,绿树婆娑;还有免费开放的弇山园,不仅四季如春,还有很多游乐设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还有散见于大街小巷的小游园……

   大力开展“四大工程”

   我市不仅仅通过环境整治让全体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更大改善,还从根本上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大力推进水、气、噪声等专项整治,使全市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维持在96.2。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优良天数比率基本维持在95%左右;全市地表水3个行政交界断面、15个小康断面全部达到功能区类别要求,辖区内无黑臭水体;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55分贝以内。

   “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太仓建成了饮用水安全供水网、污水处理网、清洁能源网、垃圾无害化处置网、生态绿化网,各项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投入数百万元治理重点水污染企业,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铺设污水管网1350多公里,日处理能力达23.5万吨,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网”;从1992年完成面积为0.9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小区建设,到1995年完成了市区4.5平方公里的烟控区建设,再从1999年制订“蓝天工程”计划起,先后形成市区、港区、沙溪三个集中供热区域,市区烟控区扩大至21.7平方公里,集中供热面积扩展至130平方公里;结合“西气东输”工程,全面淘汰“两控区”燃煤设施,建成“城乡集中供热供气网”;从1996年先后投资5亿元启动建设长江引水工程,到2005年建成了日供水30万吨的市第二水厂和蓄淡避咸水库,再到已建成的日供水60万吨的市第三水厂,形成“城乡统一供水网”;2006年投资建成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实现对全市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无害化处置格局,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建成了“城乡垃圾处理网”;从建市之初的绿化率仅为14%,到近年来全市用于绿化建设的投入达15亿多元,到2012年底我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9.4%,绿化覆盖率为4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1平方米,建成了“城乡生态绿网”。

   如今的太仓,蓝天、碧水、绿地交相辉映,江南水乡风韵与城市现代化相得益彰。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太仓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更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   

  □记者 徐盛兵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