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撤县设市20周年
首页 >> 20年变化 >> 内容

到去年底,全市104个村(含涉农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43.32亿元,比2005年底的10.26亿元净增33.06亿元——  

村级经济插上腾飞之翼

 

  秋日的阳光下,东林合作农场一片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远处是万头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万头羊养殖基地、金仓湖米厂,这是一个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村庄。但谁又记得9年前的东林村是一个入不敷出的村子? 

  从2006年起,我市村级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2012年底,全市104个村(含涉农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43.32亿元,比2005年底的10.26亿元净增33.06亿元,增长了3倍,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千万村有13个。 

  村级经济实现飞跃

  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回忆,2004年,当时的东林村、徐泾村、新横村和姚湾村合并成新的东林村,村里一年的收入只有75万元,仅靠厂房租金和少量的土地出租,基本上入不敷出,这4个村里还有2个村连有线电视都尚未普及。 

  也就是这一年,村里利用紧靠公路的优势发展物业经济。到目前为止一共建了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每年给村里带来800万元~900万元的租金收入,这是东林村村级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后来,苏齐芳意识到,靠单一的物业经济无法再取得更大的发展,而村里有大量的失地农民无事可干,2008年,东林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劳务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下设七个公司,分别为物业管理公司、园林绿化公司、家政服务公司、生态养殖公司、净菜合作公司、卫生保洁公司、劳务中介公司,把培训后的失地农民送上了工作岗位。村里也有了金仓湖大米、生态猪等品牌农副产品,村级经济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2012年,东林村收入达1712万元,今年将力争超过2000万元。 

  东林村飞跃发展是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至2012年,是太仓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7年,是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7年。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市104个村(含涉农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43.32亿元,比2005年底的10.26亿元净增33.06亿元,增长了3倍。净资产从2005年底的5.17亿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28.31亿元,净增23.14亿元,增长4倍以上。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563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62667万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的村有1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13个,800万元以上的村有6个,600万元以上的村有20个,400万元以上的村有33个。 

  三驾马车共同拉动 

  太仓村级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市委农工办有关负责人认为,物业项目、抱团发展、多元化经营是拉动村级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物业租赁收入已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从2006年到2012年,全市村级集体新增经营性物业建筑面积130.59万平方米,包括标准厂房、集宿楼、商业用房、仓储物流用房等,带来的村级物业资产租金收入过亿元。 

  抱团发展,是各镇以镇级为单位组建市场化运作主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上实现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并有效促进村与村的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如浮桥镇由4个村联合投资的河池花园商业用房项目、双凤9个村和镇经济发展中心共同参股组建的苏州金双凤集体有限公司等等。目前,全市已有7个镇(区)相继建立了抱团发展市场主体,累计注册资本4.95亿元,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 

  而多元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劳务合作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拓宽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林果经济等现代农业,提升了现代农业品位和农耕文化,促成了太仓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记者 廖文婷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