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撤县设市20周年
首页 >> 20年变化 >> 内容

1993年,市文化馆和图书馆加起来不足5000平方米。20年后,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万平方米——  

公共文化设施从匮乏到全覆盖

 

  1993年,当时的市图书馆只有2000平方米、10万册藏书,而现在1.5万平方米的新馆内拥有80万册藏书。1997年,我市才成立第一支业余文艺团队,而现在全市拥有210支业余文艺团队,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个人都沉浸在“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幸福时光中。 

  ■ 从10万册藏书到80万册 

  日前,在市图书馆少儿馆亲子活动区,家住华侨花园的胡玲正带着孩子参加小小故事会活动。她告诉记者,她原本就很喜欢阅读,以前老的图书馆藏书量少,自己想看的很多书都没有,更不要说亲子活动了。现在,她周末都会带孩子来听故事会,有时候还能参加手工活动,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又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而自己也能去三楼借自己想看的各类书籍,更方便的是她老公最近忙着考建筑师资格证,直接在二楼多媒体阅览室内就可以查询到所需的考试材料。 

  作为一名老文化工作者,市文广新局社文科原科长高雪峰感慨道,特别是近5年来,太仓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太仓投入5.2亿元新建了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新馆、市文化馆新馆和大剧院,随后又建造了太仓美术馆和太仓名人馆,这是太仓文化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6万多平方米的崭新文化设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变了原来公共文化设施贫乏的状况。他还回忆说,那时候要看电影、看戏、看演出都不是那么容易。2008年以来,世纪南洋影城、大地数字影院、华旭影院、万达IMAX数字影院相继建成,弥补了太仓数字院线影院的空白。而能同时容纳1000余人的太仓大剧院,把市民引领进一场场高雅的艺术殿堂中,享受着在一线城市才有的待遇。 

  据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1993年,太仓除了两个加起来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的文化馆和图书馆以外,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很少。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设立“太仓市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引导资金”,掀起了新一轮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的高潮。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建成了覆盖市、镇、村(社区)三级的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 从一支文艺团队到210支 

  在市文化馆小剧场内,每个月举行的“娄东戏台”、“舞林会友”、“太仓乐坛”等免费开放的服务项目受到了文艺爱好者的追捧,每到活动日,这里就聚满了人,或唱或跳好不热闹。“不要说20年前了,就是10年前也没有什么活动场地,现在有这么多新建的文化设施,真是太好了。”作为一个老戏迷,今年69岁的顾兆平可是“娄东戏台”的忠实粉丝,爱唱沪剧的他最近刚参加了太仓首届戏曲大奖赛,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告诉记者,想当年刚退休的时候,想和几个老朋友唱个戏都没什么场地,最多就晚上在社区的空地上一起哼唱几句,更别提什么音响和舞台效果了。现在不一样了,小剧场内一流的硬件设施让他们每次登台都有种“当明星”的感觉,而且每次举行的活动都是免费的,真正把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 

  动听美妙的丝竹音、妖娆动人的异域风情舞……日前,科教新城常丰社区居民围坐在流动演出车前看得津津有味。2010年,市文化馆配备了一辆流动演出车,车子开到哪里,演出就演到哪里。套用现场观众的话说,真是一出家门就可以看到演出。王彩芬退休在家15年,由于身体不好,以前一直是在家看看电视打发时间,但现在则大大不同,不时和邻居一起看看演出,生活更充实了。高雪峰告诉记者,他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市文化馆恒通民族乐团(现为太仓五洋丝竹乐团)刚成立时候的情景,没想到16年后,全市业余文艺团队多达210支,参与人数超5000人。 

  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少得可怜的文化演出,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以“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展览”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惠民活动,成功打造了“百团大展演”、“文化礼包送万家”、“欢乐百村(社区)行”、“数字电影村村放”等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 杨丹萍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