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撤县设市20周年
首页 >> 20人物 >> 内容

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全身就有灵感,定居太仓近20年,创作出众多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在传承和弘扬江南丝竹的进程中,他说他的角色是一名“化妆师”——
张晓峰>>>16张音乐光盘 “刻录”浓浓乡情
 




 《沸腾的浏河》第二辑刚刚刻录出光盘,江苏省“四大名著”专场音乐会又盛邀他改编“红楼梦组曲”,还有日本友人邀请他创作二胡独奏曲“美丽的江南”。最近,记者来到著名作曲家张晓峰家中采访,看到他的书桌上摞着厚厚的五线谱,不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刻录成光盘播放,则流淌出令人心醉的音符。

  艺术界的“常青树”

  坐在对面的张晓峰老师精神矍铄,慈祥和蔼,谈起钟爱的音乐创作,他才思敏捷,不时迸发出智慧火花。联想到他常常凌晨3点到中午12点的勤勉创作,记者很难相信他已是一位84岁的耄耋老人。

  出生于浏河的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先生,毕生致力于沪剧事业。去世6周年之际,家乡政府委托张晓峰老师谱写一首怀念邵滨孙先生的音乐作品。张晓峰欣然应允,创作出二胡协奏曲“梨园梦”,以追梦、惊梦、圆梦三个部分来反映邵滨孙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悲喜交集的艺术人生。新作一放到网络上,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乐团负责人就高兴地说,好几年都没寻到这么好听的曲子了,表示将尽快排演这首曲子。张晓峰说,创作音乐要有一颗平常心,瞄准给后世留下来的目标。

  伫立在梅花草堂前,张晓峰眼前浮现出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的平和心态和工笔神韵,于是以昆曲的曲调创作出笛子与小乐队“咏梅”,业内权威人士评价这首新曲可与“姑苏情”媲美。张晓峰说,这首新曲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描述人物的精神世界,刻画出了主人翁登高望远的精神品质。

  音乐版的“地方志”

  “游龙飞虹,流光溢彩,水月相映……”女生与乐队演绎出古港新潮的美妙意境。张晓峰说,步行在老浮桥和水带桥上,看着周边林立的高楼与修旧如旧的民国老街等历史遗存相映成趣,就产生了创作“双桥望月”的冲动,希望家乡的双桥能与周庄的双桥遥相呼应。

  19943月,张晓峰从上海迁入太仓定居。“那个时候,屋内连自来水都没有,常常需要拿两只桶到附近的水厂去接水。但是听到甜美的乡音,看到熟悉的人和事,心情顿时愉悦起来,适时用五线谱记录所见所闻。”张晓峰热爱家乡的深情溢于言表: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全身都来灵感。有一次新西兰友人邀请他去小住一个月,可刚去一个星期,他就想回来,因为在那里接不上地气,没法创作音乐。

  园花园富贵花开,金仓湖龙舟竞渡,城乡建设频出大手笔,行人脸上挂着浅浅微笑……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幸福表情的流露,在张晓峰的笔下,变成了一首又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时常感染得演奏乐队激情飞扬。《沸腾的浏河》第二辑收集了8首曲子,一般需要排练4天,而负责录音的乐队仅用了8个小时。像这样的音乐光盘,记者在张晓峰的书橱内看到了16张,播放起来一个星期都听不完。

  丝竹乐的“化妆师”

  继获得浙江省2010年江南丝竹音乐大赛优秀创作奖金奖后,最近张晓峰创作的“昆韵”又在上海举行的江南丝竹比赛中拔得头筹。

  太仓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团队遍及城乡,丝竹邻里相闻,但是缺少新曲问世。深受江南丝竹熏陶的张晓峰投入极大热情,整理、加工和编配出《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太仓江南丝竹新曲八首》,以及“昆韵”、“寄生草”、新编“老六板”等新曲。在他的热心帮助和关心下,五洋丝竹乐团等丝竹乐队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奖,并远赴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地交流演出,太仓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与上海一起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的保护地。

  “在传承和弘扬江南丝竹的进程中,我的角色是一名‘化妆师’。”张晓峰谦逊地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丝竹曲子,不少曲子历经百年而不衰,把老曲中清新的语言挖出来,赋予时代气息,它就有了新的感召力。他表示,作为喝长江水长大的太仓人,他还没有时间考虑桑榆晚,心里只想写出更多老百姓喜欢的音乐,让飘逸、舒缓的丝竹之声传播得更久更远。

  人物名片

  张晓峰,1931年出生,著名作曲家,扬琴演奏家,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民乐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个把古典名著与民族音乐融为一体,第一个为二胡创作大型作品,举办海内外第一场二胡协奏专场,海峡两岸音乐交流的先行者,丰富发展江南丝竹的第一人。 

  □记者 李孝忠/文 姚建平/

  

 

太仓新闻网策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