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麦粥”和“龚公韭” ——说说古代的两位清官 2023年10月27日  

  

  

  

  

  

  

  □陈健

  

  任何国家,都必然要靠一大批官员来治理。古往今来,从太仓一地外出做官的人非常多,他们为了治国平天下,各展其才,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杰出才干,建功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颂。在这些官员中,有一些人勤政廉洁方面做得非常突出,给后世树立了榜样。

  先说一位明代福建参政姜昂。

  姜昂,字恒頫,太仓人。成化八年(1472年)中进士后,当上了枣强县(今隶属河北省衡水市)的知县,他的为政理念崇尚简洁明快、清正廉洁。在封建等级制森严的时代里,他却撤去了衙门前的“保安”(《壬癸志稿》载其“门不立呵卒”),让讼冤者可以自由进入投诉。因持正公平,处事果断,故牢狱中没有久而不决的犯人,境内的盗贼也因此散去不存。三年后,他赴京述职,在途中遇盗被截,可谓险象环生。不料强盗头目见到他的封印后,呵斥手下说:“你们也不睁开眼睛看看!我知道枣强县的县令是一个清官,他身上岂会有值钱的东西,你们为什么要对他下手。”于是一众强盗对他环拜而去。到了京城后,他被授以监察御史的官职。此时,方士李孜省得到皇帝宠幸,姜昂对此十分看不惯,就撰文暴露其奸诈,没料到好心没得到好报,被杖责午门外。因此,他以父母年老申请改调南京,却被安排到了河南府当知府。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天人感应,当时河南府正在经历旱灾,面对干涸的土地,百姓呼天不灵,叫地不应,恰恰姜昂一到任便下起了雨,百姓为此欢欣雀跃,称此为“姜公雨”。他在河南府上任职时,吏治严肃,属下对他既敬且畏。后来他又以母亲年老,连续三次请求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任职,这才调到了浙江宁波,而他的风格仍然没有改变。即使对于市舶司中一些狂妄的贵要,他也有理有节地处理,使之惭愧心服,而原本蛮横乏理的日本使臣,见他一身正气凛然,只得有所收敛。在宁波任上超过一年,治理井然,于是他建了“无事亭”以明志。他在任时不仅勤政,而且为官清廉,特别是在生活上相当节俭,其突出的表现是:他接了母亲在任上,为尽孝道,会去市上买一点肉类供奉母亲,自己却经常茹素,俭朴异常;他的子弟在学习书法时,从来不许动用官府的笔墨纸张;他虽身居要职,居室竟然不蔽风雨,让人难以置信。他治理一方,往来较多,但不到岁朝从不宴客,有时甚至吃不上米饭,只得磨麦煮粥以充饥,因此在当时就留下了“姜麦粥”的称号。他的这些自律行为,在当下看来,这个官当得也算是另类窘迫透了,可是他却赢得了当时以及后人的尊敬。他去世后,太仓百姓将他列为乡贤祀祭,并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另一位时间比姜昂稍晚,叫龚起凤,字瑞州,太仓双凤人。

  龚起凤,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成举人,授定州学正,是个教官。他性洁清,十分自律,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唯其因为“人情不练达,世事非洞明”,一直受到上级的打压和贬斥,被谪为严州府学正,迁杞县知县受事。当时杞县监狱中关押着三百个囚徒,他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是受冤屈者,于是就将大部分人放了,只留下十二个证据确凿的罪犯。杞县近邻归德府有一个豪富李某,杀了人后用重金贿络府令以求免死,上级调派他去审理此案。当他启程去处理该案,离城还有二十里地时,府令已在道中相候,态度恭恭敬敬,而且悄悄地塞给他一千金作为通融。不料马屁拍到了马脚上,起凤大怒,将府令“斥退,穷治伏罪。”(见《壬癸志稿》)他执政如此,而对自己的生活简直可以用“刻薄”两字来形容。据《壬癸志稿》记载:起凤“日食蔬菜一簋,仆二人,不胜困,皆逃归,则萧然。襥被阖户,寝兴日给小史银二分,具饮食,御史行县供帐俭率,寒月炉火不继,御史自出钱以风起,起凤若不闻,监司谓曰:‘按君严重,奈何令坐折脚床?’起凤曰:‘琐事,安问此?’”在他看来,日食蔬菜一簋,寒月炉火不继,仆从受不了而离开,都是细碎琐事,不值一谈。令人感慨的是他在罢归时的表现,更能说明他的廉洁。当地百姓闻知他被罢归即将离开时,“泣送者万人。又醵三百金请曰:‘使君即不念家,当顾行路。’起凤曰:‘劳苦父老,我单行无可恐。’却去。”接着,周王在送别他时赠送百金,亦却之不受,曰:“罢吏谢王,愿留意百姓。”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愿周王留意百姓的甘苦。他回到家乡后,治理了一个菜圃,种了不少韭菜,附近的百姓拿了钱,就去割韭菜,只当他是个老农,浑不知他是一个当过官的人,因此称此为“龚公韭”。当他即将去世时,他的女婿要为他置办棺材,因为此前他的女婿曾经冒受他人金钱,对此他深恶痛绝:“至是张目云:‘即亲蝼蚁,毋污我。’”(见《壬癸志稿》)他将自身的气节名誉看得十分重要,至死不肯折节。最终还是他的友人张振之合钱治后事,方始落葬。因此,钱宝琛在《壬癸志稿》中感叹道:“昔州人以姜公廉,素称‘姜麦粥’,因亦称起凤。”他死后,同样被作为乡贤祀祭。

  “姜麦粥”和“龚公韭”二位清官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