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太同港”,小城迸发“大气场”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07-07

  清晨,在船长张文付的指令下,满载集装箱的远顺5698轮缓缓驶离太仓港,向着上海外高桥港区进发。在这条约60公里的航线上,该轮已来回奔走了两年多。

  “随着长三角货物运输需求激增,远顺5698轮的频率从最开始的每月十几趟增至二十多趟,月均航程也从1000公里增至1500公里。现在几乎每趟都是满箱往返。”28岁的大副李进告诉记者。李进是有着10年跑船经验的“船二代”,他与拥有20余年航海经历的船长张文付,因业务娴熟,被船公司调配到日益繁忙的“太申快航”航线上。

  当日,远顺5698轮装载了来自长江中上游4个地区的货物。过去,这些货物需通过驳船各自运往上海港。如今,太仓港作为集装箱干线港和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持续加强长江港口驳船的集并力度,对于太仓港没有的干线,加强与上海港的联动,打造了“太申快航”穿梭巴士,承担起了货物集散与高效运转的角色,引导长三角地区集装箱“陆改水”从太仓港中转出运。这让太仓这座江南小城迸发“大气场”。

  “船上都是相同航线、相同船期的货,我们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把它们打包转运至外高桥港区,它们将搭载同一艘干线母船,去往同一个国家或地区。”李进说。透过远顺5698轮的窗玻璃,可以看到航线上还有许多船舶正向着同一方向行进。船长张文付通过高频电台与这些船舶保持实时沟通,确保高效安全地航行。李进指着这些船舶介绍,“太申快航”穿巴既有像他们这样发往外高桥港区的,也有发往洋山港区和黄浦江港区的,货运十分繁忙。目前,在沪太两港之间,像远顺5698轮这样的穿巴已有27条,它们像公交车一样定时、定点、定线航行,服务密度达0.6班/小时。

  即将靠泊的时候,李进拨通了上海外高桥四期沪东码头总调度的电话,申请靠泊,对方告诉他可直接停靠在2号泊位。得益于沪苏两港“最低装卸费率、最高靠泊等级”的双优政策,长江支线船舶运营效率提升70%,且免除了落箱费等额外成本。“现在等待时间大幅缩短,跑船频次自然更高。”李进说。

  近年来,借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沪太同港”效应进一步深化,太仓港运到洋山港的货物通过“联动接卸”在两港之间进出口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据太仓海关统计,在“联动接卸”模式下,累计放行集装箱突破94.15万箱,惠及企业100余家,有效解决了转关申报和二次运抵问题,每票货物通关时间相比陆路运输时间节省一半,累计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3亿元。

  卸完出海的货,装上入境的货,远顺5698轮返程前往太仓港,如此往复……

  对于船员来说,船是移动的家,航道则是熟悉的街道,在日复一日的航行中,他们见证着长三角物流的提速,也亲历着中国外贸的脉动。“我们这条小船,连着的却是地球另一端的市场。”李进说,通过“船讯网”App,他能看到自己运送的货物最终去向何方。货物在装上卸下之间,是中国外贸的“进”与“出”,远顺5698轮们,正成为长三角货物畅联全球的重要一环。(记者  王倩  夏天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