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e评·聚焦全国两会|铭记“温暖时刻”,创造更多“国之重器”
“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早上你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据新华社报道,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共商国是。来自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单增海刚一开口,总书记就认出了他。这让单增海觉得格外亲切、格外温暖。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单增海代表向大家报告了一个好消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乘坐过的全地面起重机,各项关键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整机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高到100%,所有关键零部件均实现了中国制造。这个好消息,是中国矢志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国之“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实力的较量,深层次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就国之利器而言,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铸就复兴强国伟业,不能指望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也是看科技自立自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承接创新成果的主体。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指出:“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五年来,徐工人牢记殷殷嘱托,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科研投入,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全球前三,起重机械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大国重器”应用到全球的“超级工程”。从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到丹格特全球最大的单体炼油厂,再到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处处都可看到中国制造的身影。
创新精神鼓而不泄,创新火炬旺而不熄。国之重器,“重”在哪里?“重”在直接代表了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重”在充分展现了我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用好科技创新平台这个“利器”,才能创造更多“国之重器”。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要,大道至简。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铭记“温暖时刻”,强化使命担当,把科技的大旗举得更高,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尹贵龙)
新闻中心
更多- 我市公交紧跟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变化,优化调整上百条次线路,提档升级多座智能站台 “智慧”公交 出行更懂你
- 强健“2+2”产业筋骨,以汽配产业为核心,高端装备、半导体等产业为支撑,全力提升产业能级 锚定发展新坐标 书写双凤新答卷
- 向“新”跨越,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重点布局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数字经济引领璜泾创新发展
- 对接优质资源 促进务实合作 徐华东带队在北京招商考察
- 2025太仓(北京)产业合作推介会举行 加仓长三角 就在金太仓
- 企业抢出海 外贸多元化
- 苏州太仓·西安周至2025年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举行 打造新时代苏陕协作样板
- 今年我市共排定重点项目195个,项目投资完成率已超序时进度 项目建设“拉满弓” 有效投资“后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