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太仓撤县建市始末

来源:娄江夜读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8-05

经国务院批准,1993年3月28日,太仓撤县建市。一晃30年,作为撤县建市的当事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县和市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县似乎是农村农业的象征,市就是城市。撤县建市是一次质的飞跃,开启了太仓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展望信息化时代。

这30年是太仓人民干出来的,是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翻天覆地的30年。先说城市建设,我1990年到太仓,主城区的面积仅6.5平方公里,太平路以东全部是农田农舍,郑和路两侧也是农田、砂石路面。西门进口处有不少露天粪坑,城里十来个城中村,环境脏乱差,城里还有几处断头路,有一户拆迁钉子户,房屋在体育路路中心,影响交通出行。人民路、商业中心比较滞后,还有一个农民文化宫,封闭围墙,布局不合理。城市的功能很差,没有公交车、红绿灯、公共厕所、像样的菜市场。这种条件,撤县建市是不够格的。为了创造条件,1991年,我们开发新区,改造老城。请了上海、北京两家规划设计院,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老城区凡是泥土路、砂石路,都改为沥青路面,整顿治理城中村,市中心、商业区大拆大建。新建和改造如新世界、华联商城等一批商贸商城;建立建造中心菜场、中心广场、第一人民医院、太仓高级中学、福利院等一批民心工程;安装红绿灯、开通公交车。另外,县政府比较陈旧,县政府的大门和乡镇企业的厂门差不多,也进行了改造、扩建。经过30年的努力,城区现已扩展到171平方公里,交通便捷,高楼林立,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事业各种城市功能齐全,以工业商贸为主体的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现代田园城 幸福金太仓”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30年,主要是做好了三篇文章。首先是“以港强市”。当时港区是一片白地,芦苇丛生。正如有人说:港区是一顶桥、一片草。在一无基础、二无资金的情况下,1992年成立指挥部,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开发,而且港区的开发和新区开发不一样,许多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批准,比如交通、地质、水利、水文、气象、环保、还有军事等等。1992年打下第一根桩,逐步引进了一批港口码头、中外企业。1993年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1年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2006年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现在的港区已列入国家大港的行列,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位列全国第8位,世界第25位。港区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经济发展,港区经济总量占全市1/3以上。港城建设也不断加快,港产城一体化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篇文章是中德合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舍弗勒、克恩里伯斯等几十家德资企业投资太仓,至今已发展到460多家。我到过德国进行考察和招商,并且和德商进行会面和磋商,请他们介绍更多的德资企业来太仓投资落户。德国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中小城市为主,二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德资企业规模不太大,但科技含量高,对本地企业发展的提质增效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两头在外,促进了外贸进出口。
    第三篇文章是融入上海。太仓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太仓要发展,必须依托上海,记得当年发展乡镇企业,与上海横向联营,联营厂遍布太仓乡、镇、村。奠定了太仓发展工业的重要基础。雅鹿、香塘等就是从乡镇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引进的外资,几乎2/3是从上海方向过来的,我们要继续当好上海的后花园和融入上海的排头兵。
    我们要以纪念撤县建市30周年为契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太仓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拼出“太仓速度”。希望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为太仓的发展和建设再创辉煌。

(作者:周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