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中心 太仓老人温馨的“家”
“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也是老年人所期盼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长,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日渐凸显。太仓作为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是如何服务老人、让“夕阳更红”的?近日,记者走进镇、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记录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们带来的养老便利服务以及老人们的新期盼、服务机构的新探索。
老人们的第二个温馨之家
“阿姨,您今天早晨吃早饭了吗?”工作人员韩佳丽提醒老人黄星,“我们今天早晨有测血糖的义诊,要空腹。”早上8点半,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经坐满了老人,等待着社区医生的到来。“没吃,饭菜已经准备好了,等测完血糖再吃。”黄奶奶回答道。
黄星今年92岁,是一位独居老人,因为儿女都在苏州,距离较远,再加上儿女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不方便照顾,黄奶奶便来到了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把这里当成她的第二个家。“8.7,血糖稍微有点高,您要注意饮食,注意身体。”测量完成后,社区医生仔细叮嘱黄奶奶。独居老人在儿女们不在家、住所又距离医院较远的情况下,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现在,有了日间照料中心的健康理疗服务,老人就医变得更加便捷。
除了医疗服务之外,日间照料中心还为老人们提供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在鹊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陆雨晨正在教老人王菊英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微信好友添加,这是王菊英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学习进程有点缓慢,但她还是成功地使用智能手机与陆雨晨加了微信好友。
鹊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于2018年8月开始运营,中心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置有接待区、康复理疗室、助餐室、多功能室、休息室等功能区域,为老人们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社工服务等日间照料服务,服务重点人群为社区内高龄、空巢、独居且有生活自主能力的老年人,打造“白天入托日间照料中心,接受生活照顾并参与各项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日间照料式养老生活新模式。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不误
中午10点半,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已经开始了午饭供应,红烧牛腩、西红柿炒蛋,还有两个素菜,再加上一份热汤,这样一顿两荤两素一汤的午餐深得老人陈德言的喜爱。“饭菜很可口,我很喜欢吃。”94岁的陈德言笑着告诉记者,“这里的饭菜干净卫生,最重要的是吃完都不用自己洗碗啦。”据了解,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午饭由颐悦园养老院提供,政府进行补贴,每日一餐,每餐个人出资11元,政府补贴3元。
现如今,虽然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但精神生活有时是儿女们无法及时照顾到的,特别是空巢老人,其精神世界往往很空虚。但在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人早上来,晚上回去,中午可以在这里吃饭、休息,还可以和同龄人下象棋、看电视、聊天等,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是谁说,走进夜色,光阴会走失一半,是谁说,端起酒杯,日子就会被冲淡……”记者来到常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钱玉琴正在读诗。钱奶奶今年已经85岁高龄,是南郊小学的一名退休老教师,平时喜欢读书看报,退休后更是闲不下来,经常来到常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钱奶奶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的物质生活已经不缺什么了,只想让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些。
“老有所乐”仍需补齐人才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仓连续10年将养老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稳步提升县域养老一体化硬件设施,全面构建“1+N”10分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全市158个村(社区)已建成210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覆盖率超120%,“离家不离村、康养在社区”的“10分钟养老服务圈”已成为近16万太仓老年人的“第二个家”。硬件设施齐备了,软性服务能否跟上?
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立于2015年,主要承接居家养老、日间照料服务,机构目前承接了30余家全托管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浏河镇东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其中一家。“到今年9月份,我来到这里就已经5年了。”护工盛玉芳介绍说,她照顾认知症患者吴阿婆已经三年了,以前吴阿婆症状还很轻,现在越来越严重了,发起火时可能还会打人,说些伤人感情的话,但她从不会计较。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都亲切地称盛玉芳为小盛,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小盛把他们照顾得特别好,都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来对待。
但像盛玉芳这样的老护工毕竟是少数。目前,养老服务人才组织队伍缺乏是阻碍养老服务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据了解,现有从业人员劳动年龄段人员较少,大都学历较低,一线护理人员中,50岁至60岁人员占比超过65%。同时,教育体系缺乏、薪资待遇较低、职业上升渠道缺乏、职业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共同导致养老岗位招工难、人才流失率较高、现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难以留下优秀人才、护理人员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困难等。
长寿人口不断增加,从饮食起居到精神文化需求,老人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是太仓一直以来探索的主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要有更高质量,就需要更多的优秀从业人员。养老服务人才从哪里来,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涉足养老护理行业,需要全社会不断提升养老意识,更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各方的多元参与,不仅要依靠日间照料中心实现“老有所依”,还要在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下实现“老有所乐”。(见习记者 郭文锐 记者 徐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