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满意 办好民生实事

来源:引力播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08-15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在查摆问题、整改整治中充分听民声、汇民意,以用心用情的服务温度,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回应群众期盼

破解民生难题

“现在小区里的车停得整整齐齐,消防通道畅通无阻,走在路上都觉得踏实多了!”家住姑苏区吴门桥街道瀚河苑东区的居民李女士笑着说。曾经,瀚河苑东区因早期规划车位不足,车辆乱停乱放成了“老大难”问题,不仅影响日常出行,更埋下了安全隐患。

学习教育期间,吴门桥街道将瀚河苑东区停车乱象作为重点项目开展整治,创新实施网格分片包干机制,着力解决回应群众诉求不及时问题。街道构建“班子领导牵头挂钩、部门具体负责、片长协调跟进”的网格化包干机制,形成“专人跟进、任务明确、帮办督办”的闭环模式,网格片迅速联动物业、业委会、党员代表等多方力量,依托议事平台共商共议,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形成“严格管控外来车辆+引导分流至周边停车场”组合方案。针对外来车辆进行管控,非小区车辆高峰时段禁止进入小区;以定向停车优惠引导部分小区车辆至周边停车场停车,缓解停车难困境,居民纷纷点赞“堵心路”变“舒心路”。同时,社区联合物业、业委会、党员志愿者成立“停车无忧”行动支部,开展每日全天候巡查,对堵塞消防通道、占用绿化带等突发违规行为“即发现、即上报、即处置”,常态化收集、流转、处置新出现的停车投诉,确保停车秩序动态可控,有效提升小区车位利用率。

“现在买菜跟点手机一样方便!菜价透明、支付快捷,扫码还能看溯源信息,真是又省心又放心!”正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青苑菜市场挑菜的王阿姨,说出了周边居民的心里话。然而,这个2011年建成的老菜场,曾因设施老旧、环境杂乱、监管乏力,成了拉低居民生活品质的“烦心角”。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坚持深学细照笃行,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做起,以“智慧焕新、安全强基、服务提质”系列举措改造青苑菜市场。通过全面引入智慧农贸系统、全覆盖智能屏,实现亮证标价支付溯源“一屏集成”;每日12项指标快检直连追溯系统,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设立平价专区稳控菜价,守护好群众“钱袋子”;引入品牌业态,搭建“商户之家”破解市场经营难题。如今,93个整洁商位高效服务着周边2.28万居民,老菜场已然蜕变为规范、安全、便捷、惠民的社区烟火新地标,稳稳托住了居民的“幸福菜篮子”。

紧盯关键环节

打通堵点难点

“最浪漫的地方,见证最浪漫的事!周日也能领证结婚,不用专门请假,太贴心了!”近日,相城区推出的婚姻登记周日服务新举措,让不少“准新人”喜出望外。过去,相城区仅有一个政务服务大厅婚姻登记服务点,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六,周日不开放,难以满足市民,尤其是周六上班族新人周日办理结婚登记的需求。针对这一民生关切,相城区民政局精准施策,在极具江南风韵的太平老街精心打造了一个氛围独特的结婚登记点,提供周日全时段服务,既有效填补服务空白,又为新人们提供富有文化仪式感的领证体验。

婚姻登记服务的暖心升级,正是相城区坚持开门教育、服务为民,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的一个生动缩影。相城区制定《相城区小区党支部书记工作指引》,从党员教育管理、增进居民福祉、引领小区治理等3个方面,为小区党支部书记提供实操指南。优化“1510”党群服务圈建设布局,面向搬迁安置小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开放共享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阵地104处,因地制宜打造天虹“邻里大食堂”等服务点位246个。坚持党群服务阵地“午间不断档、周末不打烊”,组建770余支队伍,开设“花Young六点半”青年夜校、24小时便民图书馆等,着力满足居民群众多元需求。聚焦“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精准画像,“一户一档一策”灵活匹配服务,实施“北爱·颐老”认知障碍老年人支持、“掌上明珠”儿童教育帮扶、“职路‘相’伴”就业支持等项目676个,受益群众超2万人次。

“在社区医院做完超声检查,医生说有点小问题,马上就帮我约好了市里大医院的专家号,一分钱挂号费没花,第二天就去复诊了,真省心!”常熟市常福街道的居民李阿姨,最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肿瘤筛查项目,体验到了“家门口初诊—精准转诊—有效分诊”的无缝衔接服务。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熟市卫健委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打通堵点、努力提升就医体验。在问题查摆过程中,紧盯关键环节,对分级诊疗体系衔接不够顺畅、基层医疗机构对一些危急重症的早期识别和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创新推出整改举措。打造“筛查—转诊—分诊”服务链,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进行超声等初筛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基层工作人员直接对接核心医院专科门诊,为患者预约复筛时间并免费发放“义诊号”,省去患者自行挂号、排队等待的麻烦,真正实现“社区初筛”与“核心医院复诊”的无缝对接。自筛查项目启动以来,已为2227人次提供筛查服务,累计发放免费“义诊号”202个,转诊衔接流畅,日均转诊率稳定在10%以上,有效提升了高危人群的早诊早治效率。

坚持问题导向

做实“关键小事”

“以前自家琢磨翻建,样式五花八门不说,费时又费钱,心里还总没底!”张家港市后塍街道一位正在翻建农房的村民看着手中的图集感慨万千。如今,这本由后塍街道精心编制的《农房翻建方案户型参考图集》,已然成了乡亲们翻建房屋时的“贴心指南”。

作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后塍街道的农房风貌不一且普遍老旧。后塍街道以开展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实际举措,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升乡村整体面貌,主动下沉调研,充分了解农民的翻建意愿和实际需求,邀请专业建筑设计师和规划专家深度参与户型设计,最终形成不同格局、多种风格的13套设计方案,编印成图文并茂的图集,详细展示每套户型的布局、效果及面积参数,让农房翻建既省心又舒心,更让乡村风貌在规范中焕发新活力。

苏州高新区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落在为民服务中,在停车这件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上,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扎实开展“停车资源供给存在不足”整改整治工作,切实解决“停车难”问题。针对中心城区内景区、学校、金融街、商业街季节性、时段性停车难度较大,智慧停车场景应用等问题,制定《高新区停车资源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梳理汇总突击治标、集中攻坚及源头治理三阶段任务目标,结合部门职责,明确责任单位,实现从供需两端同步推进。

通过排摸闲置土地、现场实地踏勘和可行性评估,挖掘存量停车资源,苏州高新区完成多个临时公共停车场改造,累计增加公共泊位250余个,解决了一批区域性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同时,通过深化政企合作,为5个社区、23个住宅小区提供公共泊位差异化包月优惠套餐,惠及4000余户居民,推动商业区、学校、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大型停车场2000余个闲置公共停车泊位陆续对外开放,缓解重点区域停车压力。在智慧停车方面,将狮山商圈范围内的6个公共停车场3180余个泊位及10个商业停车场4000余个泊位纳入“苏周到”无感停车平台,实现市民一键查询了解商圈周边停车余位情况,缴费车辆“车牌识别、抬杆、通行、扣费”4个环节同步的车辆无感离场,有效提升群众停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