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守破离”

来源:黄青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5-29

近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习营在苏州昆山举行,与会人员探究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实践,找寻苏州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作为中国的基础,中国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在《匠人精神》一书中,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境界谓之“离”。由此延伸观之乡村振兴,应在坚守之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之中寻求创新,这是乡村振兴之道的“守破离”。

乡村振兴之道在于“守”。守是以初心为基,久久为功。农村在现代化、城镇化的时代浪潮之下,部分地区有荒芜趋势,文化生活和商业活动与城市有着一定的差距。为此,习总书记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的故园”。处在艰苦复杂、事务繁琐的乡村基层一线,就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的吃苦。基层干部惟有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态,经得起考验。增强斗争精神和干事本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住乡村这方美丽的土地,为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难点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乡村振兴之道在于“破”。破是以思考为底,求通求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式、新问题、新目标,完全按照过去的惯性思维,必然是看不懂,行不通,干不动的,必然会遭遇“山穷水尽”。要破除思维的藩篱,着力提升思维能力,掌握乡村工作的“全貌原样”,因地制宜,在农文旅等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适应市场,推陈出新,跳脱出惯性思维,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乡村振兴之道在于“离”。离是以创新为核,标新立异。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这一颠覆性的创新,变成了席卷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激发了生产力,改变了当时农村的状况。这便是离,是在颠覆原有的成见中寻求前进的道路。当下,一些农村地方的创新有流于形式、流于临摹之态,而不是因地制宜地找寻地方发展的新增长点,导致做了很多无用功,吃力不讨好。为此,一方面对于新发现,先察而非先禁,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才能厚植创新的土壤。另一方面,多让新时代新元素和当地特色产业相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炬。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很长很艰巨的路要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于坚守之中寻求突破,突破之中寻求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激发释放乡村发展的潜能,让乡村发展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山外有山,峰外有峰,让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绘就收获的金色,实现和美乡村新图景。(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