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城乡共谱“文明协奏曲”
漫步于太仓城乡,处处可见文明好风景:“彩虹农路”穿过粉墙黛瓦的村庄、越过金黄的稻浪,车辆与行人秩序井然;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设施,让田间地头亦有书香飘散;“红马甲”的身影随处可见,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信友好、与人为善的理念蔚然成风……
近年来,我市将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作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福祉的民生工程,不断将“城”的文明向“乡”的文明延伸拓展,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太仓之路”,一首城乡文明的“协奏曲”正在娄城大地上奏响。
以人为本
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
城厢镇胜泾村有一条家喻户晓的“村规”: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喜宴原则上正餐每桌费用不超过1000元。村规出台之后,村民们遇到红白喜事不再“压力山大”,乡亲们的关系也更融洽了,民风更淳朴了。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文明。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作为全国文明村,璜泾镇雅鹿村首设家庭诚信积分体系。如今,这套积分体系已经从雅鹿村向外推广。用积分量化文明元素,将抽象的文明乡风、村规民约具体化,全面激发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在文明共建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由浏河镇闸北村农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发组织的“乡风文明岗”自创设以来,一大批有能力、有作为、有影响力、热心公益的群众积极认岗,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我市充分发挥好人力量,全市235名各级好人模范主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为群众树立了榜样,倡导了文明淳朴健康的新时代乡风。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两条主线交互融合,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4万场,志愿时长总计326.9万小时。
基层治理
照见社会文明和谐力量
每周三早上8点半,老党员周志刚和朱为民都会准时来到丽景社区居委会,开始作为社区党群议事会成员一天的“坐班”,接待社区居民的投诉、咨询,帮助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等。
我市很早就进行了基层自治的探索,形成了以法治为保障、自治为根本、共治为基础的“政社互动”特色。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把“文明”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以社会协同为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搭建协商议事会、“HUI”法官工作室、“慧·家”家事服务等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充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村庄治理共同体,为城乡文明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将村、社区的优秀基层干部、经济文化能人、退休干部职工及道德模范等群体纳入乡贤体系,我市充分发挥乡贤群体社会民意的代表作用,助推城乡社区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法律明白人”梯队初步形成,用法治护航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我市还成立了多个“泥腿子监工队”,消除村民对安置房建设质量的担忧。
优质均衡
共享城乡融合文明成果
90%的学生为外来娃的太仓高新区第二小学,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一点都不比城市小学差。由24个省市外来娃组成的校园“百川源源足球队”在2021年“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上一举夺冠。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坚持均等普惠的民生理念,让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提档升级,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目前,我市行政村公交通达率已达100%,文明交通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三纵九横”教育联盟覆盖率100%,以家门口“好读书”“读好书”,形成在太仓“读书好”的生动局面;社会保障形成“太仓模式”,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门、大病不奔波、未病有效防”;建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市15万余老年人过上了安乐幸福的晚年生活。
文化浸润
丰富城乡居民精神家园
在太仓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浮桥镇牌楼社区,有一个全天“不打烊”的农家书屋,内有近4万册图书,这里已经成为附近村民的“网红打卡点”。有了这个书屋,村民无论老少,来看书的频次多了,文明乡风自然传导开来。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服务和品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过4000场次,惠及群众80万人次。去年以来,先后发放可插U盘的乡音收音机1000余台,确保9000余名农村老党员全覆盖,助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公共文化的一体繁荣,有效助力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培育与提升。
生态宜居
绘就乡村文明最美画卷
“住在农村比城里的环境都好!”苏月珍老人在“全国文明村”沙溪镇中荷村生活了一辈子,她说,这些年经过美丽乡村建设,中荷村变化太大了。村庄建在花园中,花园搭在村庄里,环境变好了,原本在城里住的子女们现在都搬回来住了。
近年来,我市紧扣“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目标定位,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惠民生、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做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富裕”文章,努力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充分彰显了太仓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道德之美、风尚之美。
高质量开展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塑出了特色,弥补了短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了生态红线。在今日的太仓,看得见田、望得见水,体味到诗意。与此同时,我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统筹推进生产性、生活性、生态型服务业协同发展,大力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用绿色实践激发“双碳”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