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松弄里,一个人的告别
6月1日 星期三 雷阵雨
今天,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对于长期居住在上海的丁正来说,回太的日期似乎越来越近了。丁正是一名导演,曾参与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也为太仓导演过城市宣传片。作为曾经的古松弄的“资深”居民,过去一段时间,除了为自己的老家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如何异地完成老宅搬迁是他心里的头等大事。前几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告别古松弄:“原本想好了,搬离前,我必须在旧屋住下,细细品味这片空间最后的气息。告别这里,就等于告别自己的前半生。”
丁正四五岁时,就和父母一同住进了县府街21号,一直到他结婚生子才搬离,这套小小的房子,凝结了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他告诉我,一幢楼四层八户人家,邻里关系一直很好,楼里的孩子们都是童年的玩伴。他特别提到,他家住在一楼,到了夏天,一楼两家人家的门都是敞开的,“到吃晚饭的时候,时常端着饭碗到对面人家去,家里烧了什么好菜,都会互相分享。”房子的旁边有条弄堂,弄堂口有棵很大的松树,再往里走还有银杏,以及一棵“枝干像马背一样弯”的树。他们时常在这里爬树、玩游戏、钻过圆形的门洞,一条弄堂串联了他的童年、友谊和快乐。回忆起这些,丁正不禁笑了起来,30多年过去了,古松弄的布局已经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小时候感觉这条弄堂特别宽阔和深邃,长大以后回去再看,其实狭窄到一辆车也很难通行。”
5月下旬,上海疫情仍旧吃紧,丁正委托母亲代其签约,腾房工作随即展开。“异地搬家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房子里只有母亲一个人住,我们家是这栋楼的最后一批,不能再拖下去了。”丁正说,他母亲很了不起,和几个同龄朋友张罗着将零散的东西打包、装箱,再叫搬家公司把大件家具运出去,从上周末开始,70岁的曾阿姨就在“蚂蚁搬家”式地缓慢推进这项工作。下午,我来到丁正家时,曾阿姨正在联系搬家的车辆,她说,好在朋友们一起帮忙,搬家工作已经进行大半,屋外的院子里,以前种的花花草草、养的乌龟和鱼也都已经送给朋友们了,“丁正的东西最多,这也要、那也要,我只好帮他统统打包装箱。”曾阿姨指着地上成堆的书籍和碟片笑着说,不远处,还有丁正初中时亲手搭的帆船模型,四周的玻璃罩是他爸爸亲手做的,曾阿姨将其妥善地保管了起来。“住了30多年的房子,东西实在太多了,有纪念价值的东西都尽量留下来了,这是生活的刻度。”丁正说。
“回不去的童年”是很多人在感慨童年时常用的表达,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快速推进,丁正想要回来亲自跟老屋告别的愿望可能会泡汤,他却说:“等到回去的那一天,我确信我的老家已经化为瓦砾了。可我一定会去废墟之上,站着环顾四周,让回忆投射出原本的美好模样。”(记者 顾嘉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