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
近期,佛山市顺德区发生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成为社会热点。对此,我市疾控专家表示:“市民不必过度担忧,目前,我市还未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并且其可防可控可治,没有人传人迹象。”
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副科长史晟玮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在叮咬患者并吸食其带有病毒的血液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当病毒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蚊子便具备了传播能力。此时,若这只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就会导致健康人感染该病毒。 基孔肯雅热疾病症状是发热、关节痛以及皮疹。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轻症,甚至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大约一周症状就会好转。“虽然该病存在局部发生或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但其病死率非常低,市民不必过于恐慌。”史晟玮表示。
史晟玮特别提醒,针对基孔肯雅热,市民主要的防范措施就是防止被蚊虫叮咬。
在计划外出旅游时,应优先通过正规渠道查阅目的地情况,仔细判断当地是否处于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状态。如果发现当地疫情严重,建议尽量避免前往该地旅游;若因出差等必要原因必须前往,则一定要做好全面的防护措施。具体的防护措施是,在穿着方面,尽量选择颜色较浅的长袖长裤,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遮盖身体裸露部位,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在居住场所,要及时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从物理层面阻隔蚊虫进入室内。同时,合理使用驱蚊剂,进一步增强防蚊效果,全方位防止蚊虫叮咬。
相关链接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属,为正链RNA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
“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得扭曲”。该词描述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记者 顾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