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闵线太仓段“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初步思考

来源:太仓市委党校 责编:陈益 时间:2021-12-16

“站城一体化开发”是指将“轨道站点和周边的城市街区进行一体化开发的模式”,随着嘉闵线相关规划的公示和北延伸段太仓境内站点设置的明晰,本文着重从这一角度进行初步探讨。

一、“站城一体化开发”是太仓融入上海战略的重要抓手

作为上海市第一条延伸到外省市的市域铁路,嘉闵线之于太仓的意义极其重大,将成为太仓融入上海战略实施以来,最具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上一阶段,江苏进入上海的主要通道是沪宁线方向,因而沿线的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承载了更多优质资源的辐射外溢。特别是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花桥,其带动示范效应有目共睹。

嘉闵线北延至太仓,直接接入太仓主城区,贯穿娄江新城,并可在高铁太仓站实现多线换乘,其不仅补全了太仓“5+1”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拼图,更有利于我们充分放大“上海下一站”的区位优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嘉闵线北延这一融入上海的重大战略机遇、历史机遇,实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水平建设,努力实现“下一站上海”的奋斗追求。

轨道交通,表现形式是“线”,功能承载在“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发挥好嘉闵线在太仓融入上海战略上的先导作用,前提是线路接通,关键是以三大站点为核心,建成定位准确、功能复合、设施完善、运转高效的功能节点,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开发,打造更多同城化生活场景、引进更多同城化生产要素,进而释放更多同城化畅享。

将嘉闵线打造成太仓导入上海优质资源的主动脉,这是我们谋划“站城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应是向后一个阶段融入上海战略的核心导向。相比昆山市、吴江区等临沪县市,以及嘉定区、奉贤区、青浦区、临港新城等上海郊县,在未来各地都有轨道交通加持的情况下,很有必要提前谋定太仓如何最大化发挥嘉闵线功能,方能在愈发激烈的融入上海竞争中拼出“太仓速度”。

二、推进嘉闵线太仓段“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初步思考

就上海周边县区轨交接入情况开展SWOT分析,太仓的优势(S)是距离上海市中心直线距离较近,幸福宜居底色鲜明,要素成本合理。太仓的劣势(W)是城市能级不高,人才集聚不足,产业层级不优。太仓的机遇(O)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5+1”轨道交通网络前景无限,娄江新城高铁高校资源集聚,融入上海战略上下共识。太仓的挑战(T)是嘉闵线北延规划能否按期落地以及如何落地仍未最终明确,市域铁路相比地铁在票价、班次、换乘方式上并不占优势。

(一)建立“三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

“站城一体化开发”是发展趋势,但现实中的普遍导向是,将车站作为本地的地标性建筑打造,偏重追求空间上的大尺度,强调站场本身的宏伟、独立、“炫酷”,导致交通站点基本都是独立的,站点区域和围绕站点能够发展起来的产业区域没有有机联系,最终形成孤岛式的站点。目前,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主体与物业开发、管理主体往往不同。由于职能分属不同主体,在做前期规划时较难统一,导致一体化建设程度不高。可借鉴香港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先实现“轨道交通+物业”综合开发,进而实现“站点+周边”协同开发。此外,诸如“地铁上盖”等综合开发和协同开发的土地,依然需要通过招拍挂来获得土地开发权,也需消除相关不确定因素。

(二)打造“地铁化”的市域铁路站点

市域铁路不同于地铁,本身采用国铁制式,从形制上看更接近高铁。太仓市区紧邻上海边界,市中心距上海市中心直线距离仅40公里,未来沪太两地居民搭乘嘉闵线的更多应用场景,是通过嘉闵线的南翔、虹桥、七宝等换乘节点,转乘地铁进入上海市区,反之亦然。所以,除嘉闵线太仓站本身依托太仓高铁站建设,另外两个站点的功能设计,应以地铁标准规划建设,增强通勤便捷性。要规划营造“去候车厅化”的站场模式,以便捷旅客通行为导向,不设置大面积的售票厅与候车室,让乘客主要通过“交通卡”、移动端APP、自动售票机和检票机完成购票、检票、进站的过程,让乘客乘坐市域铁路的体验和乘坐地铁一样便捷。嘉闵线太仓站要简化安检流程,探索实行高铁—市域铁路安检互认、公交—市域铁路安检互认模式,从源头上避免乘客单次出行重复安检。实行分类安检,设置大件行李、小件行李、无行李乘客分流通道。

(三)打造“便捷化”的公共交通枢纽

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高度融合,提高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转乘便利性,如建设交通节点及交通广场,达到人流高效通过的效果。根据太仓城市规模特点,在站点周边建设大体量机动车停车场,探索采用“P+R”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公交运力。条件成熟的站点,可探索免费停车模式,助力打造消费综合体。扩充适宜步行和停留的空间,在车站周边穿插多处能起到连接作用的轴线空间,形成舒适快捷的步行者通行网,并连接周边城区来创造一体的连续性。其中,十八港路站是距离老城区最近的站点,是太仓城区通勤乘客换乘的重要站点。同时,十八港路站周边地块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目前在三大站点中开发程度最高,是导入本地人口和上海通勤人口的重要承载地。可在站点周边规划引进大型超市(山姆会员店、麦德龙、家乐福)、专业卖场(迪卡侬)、家居市场(尼达利、红星美凯龙、宜家、百安居)、奥特莱斯、工厂店等业态,同步规划建设大型立体停车场和公交接驳站。

(四)打造“复合化”的商贸服务

坚持疏密有度土地开发原则,站点核心区提高容积率和开发密度,以资源集聚提升综合能级,次核心区以小街区、密路网彰显人本理念。核心区土地高强度利用能实现多重功能叠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新城中心、副中心的形成。在站点导入文化娱乐、商业商务等功能,有利于吸引多样化的人群,创造出不分工作日休息日,不分白天黑夜,持续保持魅力和繁华的繁华图景。通过象征性的建筑形态或具有特征的立面等要素,塑造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形象,展示城市独特个性。导入大型文化设施,注重引入文化、艺术、潮流元素,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窗口。增强“轨道上的太仓”吸引力,对冲长距离通勤和长距离交通的不适,将日常生活圈压缩在更舒适的范围内,使每天的居住、餐饮、休闲、购物、娱乐需求就近满足。对于太仓这样的小型城市而言,白云渡路站是同时汇聚高教人口、通勤人流和本地人群的唯一节点,应当以打造太仓“最具人气”的大型休闲购物中心、“最具活力”的办公商务中心为目标,探索建设“太仓夜市”、“德国风情街”等特色街区,规划建设白云渡路站综合体,成为太仓的“城市客厅”。车站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以商业用途为主,1—2公里范围内主要为居住用地,并预留充足拓展空间。

嘉闵线的北延接入,是太仓深度参与环沪区县未来竞争的敲门砖和入场券,能不能最终站在舞台的中央,三大站点的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参照国内外“站城一体化开发”成功案例,有以下共性:一是“弱化”车站功能,强化生活功能;二是注重站场软硬件与城市接入融合;三是动线设计人性化,建筑设计更具美感和现代感;四是商业业态偏向年轻化和生活化。轨交站点不仅仅是城市交通集散与换乘中心,更是交通、商业、居住和其他社会公共活动的综合性城市中心。我们必须提前谋划集成导入高层次的功能业态,包括文化交流和观光功能、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创意产业服务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商业功能,方能补短板、强弱项,抓住抓好历史机遇。(张明康 张杨 李逸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