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照片变身桃花坞木刻版画

来源:引力播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07-15

少年参与非遗体验,了解老照片《太行山上的军号兵》如何以木刻版画形式呈现。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 实习生 董成蓉/摄制

老照片承载着历史记忆,也见证了时代变迁。近日,在山塘街上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里的一场文化沙龙中,一张名为《太行山上的军号兵》的老照片受到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们关注。照片的背后,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当下,这些故事又以木刻版画的形式被讲述。

照片中,只见一位八路军军号员身着军服草鞋,手持号角,展现出艰苦朴素与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军号是部队中的特殊武器,承担指令传递职责的号兵在战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敌人重点打击的目标,面临极高的牺牲风险。太行山区的陵川县在革命年代正是重要的号兵培训基地。



老照片《太行山上的军号兵》。实习生 董成蓉/摄

据悉,老照片《太行山上的军号兵》由已故著名摄影家徐肖冰拍摄于1940年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7年参加八路军的徐肖冰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曾用镜头记录下毛主席为学员讲课的珍贵画面,此后又参与过多部重要纪录电影的摄影及编导工作,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他将镜头聚焦号兵,正是对这一群体的致敬。

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文化工作室与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图片资料展”,苏州市人民检察院退休检察官、老照片收藏爱好者谭金土所藏的《太行山上的军号兵》在展览中展出,十年后的今天,这张照片又以另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姑苏区非遗传承人方正文手中,《太行山上的军号兵》成为了精美的桃花坞木刻版画。图案设计、草图绘制、木板雕刻、上色印刷……每一个环节不仅需要技巧,更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雕版时,方正文将军号兵的姿态、战马的鬃毛、周围的环境,以至于战士脚下的一株小草,都通过刻刀清晰地呈现。在上色时,他根据照片的色调和氛围进行再度创作,并选择合适的颜料,通过多次印刷,使版画的色彩层次更丰富,质感更逼真。



《太行山上的军号兵》木刻版画。实习生 董成蓉/摄

方正文介绍,在过去的烽火硝烟中,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就曾定格下军民抗战的许多热血瞬间,那些作品既是艺术创作,更是新闻纪实。在当下的和平年代里,他希望传统木刻版画不只是民俗符号,也能承载起家国叙事,让非遗拥有更厚重的精神内核,进而让老照片挣脱“文物”的静态标签,成为滋养青少年心灵的“活教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将继续通过木刻版画向孩子们传递红色文化,让和平之花常开不谢,使英雄之志薪火相传。”方正文说。

(苏报融媒记者 朱执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