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村里的丝竹“知音”们 在太仓颇有名气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5-12-25
  每到周五,双凤镇黄桥村的老年活动室内总会飘出阵阵悠扬的江南丝竹乐声。“这是我们村的知音丝竹社在练曲子,老先生老阿姨们年纪都挺大,干劲却不小呢!”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知音丝竹社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在太仓的丝竹团体中小有名气,今年还获得了太仓市第十一届江南丝竹演奏赛的三等奖。
  不识谱没关系,跟着录音学演奏
  “历史上,双凤是江南丝竹的起源地之一,但最近几年,我们这里的丝竹传承却有些后继乏力。”谈起成立丝竹社的初衷,62岁的社长邵惠元感触颇深,“我觉得要想办法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成立一支队伍,传承发扬江南丝竹。”就这样,去年3月,邵惠元与几个喜爱丝竹音乐的朋友一起成立了知音丝竹社。
  最初成立时,丝竹社碰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最大的困难是,队员基本都看不懂乐谱。不识谱,怎么演奏?“笨人也有笨办法,我们的办法就是听录音!”邵惠元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黑色的小录音机,按下开关,《三六》的旋律响彻不大的房间。“平时,我们的队员就在家里边听录音边练习,到周五社团活动的时候,每个人把自己练习的部分独奏出来,懂乐谱的人再慢慢纠正里面的错误。”
  就是用这样的“笨办法”,“知音”们学会了好几首传统曲目,在今年太仓市举办的江南丝竹演奏赛上,知音丝竹社还凭借一曲《欢乐歌》夺得了三等奖。然而,“知音”们的目标远不止于“学古”,他们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做特色、搞创新”。
  年龄大不要紧,心态好就有活力
  “江南福地双凤镇,千年古镇名气扬……”活动室里,队员郑福林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新创作的丝竹曲《唱唱双凤新面貌》,琅琅上口的歌词与欢快动听的曲调,令人难以想象是出自一位69岁的老人之手。“刚学着写谱的时候,拿给专业老师看,他们都摇头说看不懂,但慢慢学、坚持写,总会写好。”郑福林说。
  哪怕是演奏传统曲目,“知音”们也要演出一点和其他团队不一样的感觉。“比如说我们演奏的《欢乐歌》,就在原有的乐器里加入了锣鼓,用来表现欢快的气氛。”邵惠元说,市江南丝竹协会的张佳林老师听完他们改编后的《欢乐歌》,曾笑着表示,虽然有些胡闹,但这样的想法很大胆、有新意。
  “我们队员的平均年龄超过6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年轻的也要58岁。年龄虽然偏大,但我们的优点是不服老!”邵惠元的这句话引起了队里其他成员的共鸣。
  有规章有制度,是团队立身之本
  与一些民间文艺团队不同的是,知音丝竹社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团队的简章里,有明确的请假制度,还写明了“队员们要为繁荣太仓文化艺术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了活动章程,队员们就有了奋斗目标,大家按时参加排练,演奏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团队有一个规定,每次集中活动时,要有一名队员上前独奏一曲。”邵惠元说,这样做,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名队员平时有没有练习,演奏水平有没有提高,还可以激励队员们互相竞争、共同进步。“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才能真正把丝竹音乐演奏好,把我们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记者 徐静)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