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餐饮企业凭什么逆市扩张? 精细定位苛求细节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茅丽亚 时间:2015-08-14
  自2013年开始,太仓市中高端餐饮业遭遇寒冬,不少餐饮企业纷纷开始转型、收缩规模,在市场形势并不好的情况下,两年来,新梅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向外扩张,在苏州接连开出10多家新店,目前已经有16家店的规模,且今年下半年还有新开5家店的计划。这家启航于1990年的老牌餐饮企业,在餐饮的寒冬季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那么,新梅华的成功秘籍在哪里?其成功又给业内带来怎样的启示?
  精细定位,依托商业体扩张
  “其实这两年密集开店不是偶然,我们已经准备了很久,去了很多城市,看了很多店,并且在2009年~2012年,我们开了几家店,一直在试水,到底市场需要什么店,顾客最想要什么,后来我们认为,像新梅华这样的大店模式不再是市场主流,我们要转开精致小店。”坐在一张木桌前,新梅华董事长单正娓娓道来。
  新梅华在这两年开店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只开小店,二是只开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开小店相对来说投资小、风险小,回收也快。万一做得不好,也不会像大店那样因为投资大而不轻易放弃。在各个商业体开店,现在商业体类型很多,有商业的、居住的、旅游的、办公的,好处在于商业体本身就能聚集人气,只要把菜品、服务做好,餐饮就有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新梅华制定了分品牌战略,目前旗下有新梅华、四季厨房、茶点、筷乐餐厅等品牌,且每个品牌的定位不一样,“新梅华”是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四季厨房”是1000~1500平方米的小型宴会餐厅,“茶点”专门做苏式手工点心,“筷乐餐厅”是主打品牌,面积是600~800平方米,人均消费70元左右。尽管定位不一样,但消费不高、环境精致、菜品性价比高是这些店的共同特征。
  苛求细节,保证菜品品质
  翻开新梅华中餐厅菜谱,首先入眼的是一道“北京果木烤鸭”,这道招牌菜在目前的10家中餐厅里平均每天能卖出800只;茶点餐厅的特色点心精品小笼包,每天能卖出近千份。招牌之所以能成为招牌,自然有其道理。
  单正介绍,为了“北京果木烤鸭”这道菜,跑了北京无数次,“要正宗,只能找当地供应商,现在这道菜的所有材料,包括鸭子、面皮、面酱乃至烤炉里用的木炭,全部都是从北京运过来的,每家店都有一个专门的鸭房,由于江南空气比北京潮湿,鸭房里安装了除湿机以及空调,专门用来吹鸭子。”
  一道菜的用心程度,直接决定了菜品的口碑。在菜谱上,这样花心思的菜还有不少,比如桂花鸡头米,这种季节性非常强的食材,新梅华每年都要提前支付数十万元的定金,方能保证库存,让这道菜一年四季都能供应;比如鱼丸,必须用纯鱼肉制作,不掺和一点淀粉;桂花赤豆小圆子,豆沙全部自己熬制,绝不买市场上的成品。
  自找“麻烦”,组建挑刺团队
  新店越开越多,依靠高管每日巡店已变得不现实。去年年初,新梅华组建了一个9个人的督查巡视组,分组巡店,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8点,这组人的工作就是在每家店“挑刺”。
  “水吧榨汁机里有残留水渍,上菜没有使用敬语,没有送客声,没有执行点菜用语……”每天,督查组会把在每家店的巡视情况如实汇报。
  这个挑刺团队的待遇可不低,“这9个人中有3个烹饪大师、1个服务技师、1名负责安全卫生与仓库管理、1名专门负责烤鸭督查,每个人各司其职,每人的年薪是20万元,还分别配一辆车。”
  员工分红,与企业同舟共济
  在餐饮企业,最头痛的一大问题就是难以留住员工。为了激励员工,新梅华不光提供了良好的员工福利,更制定了颇具诱惑的绩效管理制度:每家店的店长、餐厅经理、厨师长除了有丰厚的年薪,还给予一定比例的股份激励;有完整的晋升制度,让每位员工都有前进的动力,工作满两年的管理层员工,可以拿营业额一定比例的提成。把餐厅的效益与员工自身的利益挂钩,让员工觉得自己也参与了企业的经营。(记者 廖文婷)

责编:茅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