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师”割舍不下土灶头 砌灶头画灶画30余年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5-12-09

  一张用胶带粘在灶头上的废报纸、两三支头快磨秃的细毛笔、一瓶用了三分之二的墨水……12月8日,记者找到浮桥镇三市村专门砌灶头、画灶头画的老匠人王介林时,他正在自己家的灶头上“练笔”。尽管已年过七十,但他还是轻松地踩着一把椅子,稳稳地站在灶台上,悬腕提笔作起了画。一撇一捺、一勾一挑……短短几笔下去,一个亭子就初现端倪。
  手艺精湛,他亲手砌的灶头成千上万
  像所有的手艺一样,学会砌墙等瓦匠活容易,但真正把活干好,当一个好瓦匠很难。说起学艺的事情,王介林打开了话匣子。据王介林回忆,自己大概是30岁左右跟着师傅学瓦工手艺的,那时候,师傅带徒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学满出师后,又跟了师傅五六年才出来单干。正是和师傅学艺的那些年里,自己不仅学到了一手精湛的瓦工手艺,更学会了砌灶头。
  在外行人眼里,砌灶头和普通的瓦匠活差不多。其实,10个瓦匠里有两三个会砌灶的就很难得了。王介林说,农村砌灶头很有讲究,必须请经验丰富、业务精湛、技术娴熟的老瓦匠师傅。砌土灶时,要砌出灶门、灶膛、烟囱等部位的转角,只有这样砌出的土灶,省柴、聚火,烧菜的速度快、不回烟。
  一般来说,灶的大小能反映一个家庭人数的多少和经济状况的好差。普通家庭以两眼灶为主,大镬烧粥饭,小镬烧小菜;相对的大户人家以三眼灶为主,那就多了一眼中镬;有的还在灶的外档加一只小小镬,称为“发镬”。发镬的用途和汤罐基本相同,是利用余热准备一些生活用的温水。
  现在越来越多农村人搬到了“商品房”里住,砌灶头的人家也大幅减少,但只要条件许可,农村人在翻盖房子时,仍会请上老师傅去砌个灶头。王介林老人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浮桥、沙溪、城厢等七里八乡帮人家砌灶头,每年砌的灶头数量也有一两百个,今年他就给80多户人家砌了灶头。如果从学艺时算起,这30多年里,自己亲手砌的灶头都有成千上万了。
  口传心授,他画灶头画全靠自己揣摩
  灶头画原来是用锅底灰作为颜料在灶头上画的寓意丰衣足食、幸福吉祥的画。一般都是由砌灶头的老匠人在新灶砌好后手绘的,后来慢慢用水墨颜料作画。作为一名“老法师”,王介林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没有啥文化,也没有什么绘画的功底,但在当年师傅的口传心授下,他硬是靠着揣摩,学会了画灶头画。
  根据灶头的结构,分割出画幅的形状和大小,再用墨色勾边框,也可用线条或简单的连续纹样画框……他告诉记者,不少年轻人对灶头画比较陌生。以前,太仓尤其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用土灶,土灶上就有各种各样的灶头画。一般来说,灶画大多以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譬如公鸡寓意公鸡啼鸣,催人早起,勤劳持家,人财两旺;鲤鱼寓意年年有余(鱼),鲤鱼跳龙门,子孙节节高等。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村用土灶头的人家越来越少,更别说会砌灶头和画灶头画的人了。对自己手艺的传承,王介林说,这些年来,自己也带了10个徒弟,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坚持靠瓦匠手艺“吃饭”的只有六七个,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尽管女儿是教师、女婿在办厂,家里并不缺钱花,但年事已高的他仍然坚持帮人家起早贪黑地砌灶头、画灶头画,主要还是因为这门手艺,荒废了可惜,丢下了更是不舍得。(记者 李华 文/图)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