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助力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太仓实践及思考
当前,太仓港航领域正在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海事部门肩负“三保一维护”职责,如何在服务太仓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有作为、见成效?这是一道时代的必答题,海事部门必须答对答好!
1、发展港航新质生产力,太仓港已率先起跑,引领风潮
航运是一种古老、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航运业正在引发变革,朝着绿色智慧方向聚合蝶变,形成了一系列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太仓港作为长江干线第一外贸大港、全球排名20位的集装箱港口,正全力以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
(一)港口“新技术”应用提速。为顺应智能化、信息化的行业发展浪潮,太仓港以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港口加速形成。2021年6月,太仓港四期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是长江流域第一个启用,也是规模最大的堆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该码头聚焦“堆场装卸无人化、码头能源低碳化、设备调度智能化、业务单证电子化”的功能定位,作业效率相比传统集装箱码头提升25%,比同类型自动化码头提升10%。
(二)港口“新业态”培育加快。以提升中转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的多式联运为代表的港口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不断快速发展。2021年12月,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运营,已连接全国16个省以及66个货运站,平均节约货物运输时间一周以上。2022年8月,太仓港开始探索实施“框架运输商品车”模式,助力汽车出口加速。2023年,太仓港共出口汽车43.59万辆,成为省内汽车出口第一大港。2024年5月,82个大容量储能柜从太仓港首航出运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年预计出口1万个。
(三)港口“新模式”效能明显。当前港口、船舶正朝绿色化方向发展。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2021年3月,太仓港建成长江单体设施最大的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并稳定运行。2022年7月,太仓港成为长江干线首个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岸电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港口。2022年10月,我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从太仓港首航,推动长三角区域率先开启内河航运的“纯电时代”。2023年,太仓港正和兴港集装箱码头凭借其出色的5G能源管理模式,获评江苏省五星级绿色港口。
2、服务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海事需找准定位,勇立潮头
海事部门作为水上经济类执法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责无旁贷,同时需找准角色定位,坚持前瞻性思维,加强系统性谋划,更好地服务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争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推动者
1.推动港航产业升级。推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企业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新型港航产业升级发展。
2.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念,高标准运行“一零两全四免费”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港口有序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
3.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形成“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支持-制度机制保障”的多层次体制机制框架,增强对高端港航资源的吸引力,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港航业顺畅流动。
(二)争做科学监管的规则倡导者
1.找准企业需求。深入辖区从事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的港航企业开展调研走访,找准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全力支持港航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2.坚持精准施策。结合港口实际,因港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港口特色产业、特色货种,在汽车、电池、光伏“新三样”出口,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沿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提升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
3.深化助企惠民。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港航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创新动能。
(三)争做风险防控的安全守护者
1.加快“智慧海事”建设。建设长江太仓段水上安全“特别监管区”,对辖区各类信息全感知、全识别,实现辖区水上交通管理和船舶进出港作业智能化管控目标,提升海事服务港航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化水平。
2.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加快长三角智慧海事监管系统推广应用,构建便捷高效的海事政务服务模式,实现长三角海事政务服务跨域办、掌上办、无感办,提升海事服务港航新质生产力的效能。
3.创新海事执法装备。加强无人机、无人艇、5G通信、智能化执法装备、AI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在海事监管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海事执法装备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海事执法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
3、促进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海事需变革理念,锐意进取
2024年3月13日,李强总理在北京调研时指出,要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给予新技术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必要的试错空间。太仓海事局认真遵循上级指示精神,积极运用“仓海理念”指导实践,促进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解决问题,为民惠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试错空间,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触及安全底线,本着鼓励创新原则,需为其成长留下足够空间。为此,太仓海事局提出“解决问题,为民更要惠民”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对出现的港航新业态在流程审批、现场检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照顾,避免出现简单执法、机械执法、“一刀切”执法等问题;另一方面支持企业释放现有生产力,对港航企业超等级、超吃水、超货种靠泊作业采取“一船一议”的政策。
(二)风险可控,隐患必除。安全是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对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的助力。为此,太仓海事局提出“风险可控,隐患必除”的安全理念,严格现场检查,加大对新能源车辆运输船、电动船、新建试航船等高风险项目的检查力度,同时推动研究现有船检法规在新质生产力的规范和要求方面的“空白”领域,比如围绕船舶载运新能源汽车的装载隔离、消防设置、火灾和气体探测系统等方面,开展各项新业态的监管指南和法规立项工作。
(三)用情用力,专业专心。为港航企业提供一流的服务,是海事部门的追求和承诺。为此,太仓海事局提出“用情用力,专业专心”的服务理念,一方面海事部门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为港航新质生产力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开辟新质生产力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海事部门要切实出台相关政策服务好新质生产力,比如打造高质量的船员综合服务基地、更新新能源船舶船员船公司监督管理规定和安全管理体系等。
4、助力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海事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向“新”而行,围绕载运船舶性能的“新”、供应链端产品的“新”、载运货物模式的“新”、监管科技装备的“新”、船员素质能力的“新”、海事数据效能的“新”、港口发展能级的“新”、码头转型升级的“新”、区域一体发展的“新”、港口枢纽体系的“新”等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太仓海事局在一些领域已经积极实践并趋于成熟,在一些领域正起步发力谋求新的发展,还有一些领域还需更加深入探索突破。
(一)部分港航新质生产力已崭露头角
1.出台监管标准保障外贸出口新业态。随着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等特点的“新三样”,已成为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亟需建立安全监管指南形成配套体系。太仓海事局率先开展探索,联合相关高校开展大型锂电储能装置大批量海上运输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并试点运输。2024年3月,发布江苏省首个《锂电池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指南》,为企业明确了锂电池类危险货物分类、装箱、运输、申报和应急等标准与要求。
2.探索“可折叠框架”保障货物运输新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国各地面临商品车“出海难”问题。太仓海事局敢闯敢试,支持航运企业探索实施“可折叠商品车专用框架”运输方式,极大缓解中国汽车厂商出口汽车运输压力。2023年,太仓港区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新三样”出口超48万标箱,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8.1万辆,同比增长193%。
3.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新举措。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是大势所趋。在航运领域,太仓海事局大力支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化预约服务、绿色通道、不见面审批、全流程网办等系列便民举措,推行船舶、船员证书文书“多证合一”“一次通办”,运行24小时海事政务自助服务站,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海事政务自助服务。
(二)重点港航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
1.提升港口发展新能级。“船舶吃水”是制约大船大港发展的首要因素。2011年,长江口-12.5深水航道开通,船舶大型化、深吃水为太仓港带来了黄金发展期。2023年,太仓海事局保障2400余艘次大型受限船舶到港,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超2.7亿吨。下一步,太仓海事局将以支持港口码头泊位改造升级、提升大型船舶泊位靠泊等级,充分挖掘提升太仓港口能级的内生潜力。
2.促进区域一体新发展。长三角区域水路货运量占全国50%,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太仓海事局推动“沪太同港”发展,打造内河诚信集装箱船舶“苏沪绿色快航”品牌,率先开展船舶转籍登记“不停航办证”服务,简化CAPE型船舶进出江靠离步骤,探索建立集装箱开箱查验、污染应急联动合作机制等。下一步,太仓海事局将以长三角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五个一体化”为引领,加速释放长三角区域航运经济发展效能。
3.建立绿色船舶监管新规范。因经济、环保等特点,电动船舶以及清洁能源船舶正逐渐受到市场青睐,是今后船舶行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自我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从太仓港首航以来,太仓海事局积极探索安全营运监管规范,编制船舶安全检查指南要点,并向其他绿色船舶拓展。下一步,太仓海事局将跟踪绿色、智能船舶发展动态,做好监管,推动辖区现有高耗能、高排放运输船舶淘汰更新。
4.培训港口船员新技能。随着智能航运的发展,传统船员素质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是众多中小型航运公司面临的一个问题。自2021年以来,太仓海事局已连续3年开展港作船船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船员技能大比武,提升辖区船员职业技能水平。下一步,太仓海事局将进一步推动船员培训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促成航运企业、船员服务机构与太仓市职业教育院校联合开展船员职业技能培训,打造高质量船员培训基地。
5.提升智慧监管新水平。航运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监管压力与日俱增,倒逼海事部门向科技借效能。太仓海事局开发完成海事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长江太仓段精准画像;建成3处无人机场和11种飞行场景太仓标准,实现辖区水域智慧巡航;建成“长江航运东大门智能卡口”,实现年50万艘次船舶流量“口袋式”监管。下一步,太仓海事局将进一步借助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推动海事监管方式方法革新。
(三)更多港航新质生产力将创新突破
1.释放航运数据新效能。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数据作为劳动对象产生的效能愈发凸显。在航运领域,各类数据要素繁多。太仓海事局将推动整合港口、海事、海关、引航、船代、货代等资源,建设数据确权清晰、数据标准统一、数据交换顺畅、数据追踪完善的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共享交换。
2.促进码头转型升级新产业。原有港口发展方式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诸多问题。太仓海事局将推动太仓市及港口腹地区域产业布局,支持太仓港在做大做强铁矿石、煤炭、木材、液体化工等大宗物资交易高附加值服务的基础上,向海洋工程与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链条转型升级,对接做好海事服务保障,指导码头转型升级,推动物流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
3.助力多式联运打造港口枢纽新体系。近年来,我国多数港口码头设施已达到较高水平,港口装卸作业效率世界领先,但集疏运体系建设总体滞后。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是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十三五”集疏运项目之一,被列为全国12个铁水联运试点项目。太仓海事局将深入配合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推行协调互认的单证规则和服务规范,实现“一次托运、一张单证、一次结算、一单到底”的“一单制”多式联运全程运输。
5、促进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海事需踔厉奋发,创新作为
海事部门作为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服务者,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此过程中,太仓海事局将久久为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以更好承担促进港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任。
(一)不断增强政治思想素质,努力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海事人员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实施者,要强化学习掌握政策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善于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命令、要求、规定,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帮助港航企业解决在新质生产力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不断加强开拓创新能力,做好新质生产力的服务保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海事部门要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及时抓住机遇、闯出新路,取得工作主动权。要主动把海事各项工作放到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部署谋划中去,构建新型海事监管保障服务体系,做好港航企业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导及新质生产力的服务保障,积极营造良好的港口营商环境。
(三)不断提高专业业务水平,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发展。按照传统模式监管水上运输新业态,容易与新业态的发展规律脱节,会遏制市场主体的创新,使监管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海事执法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紧跟新业态的发展,深入研究新生事物的安全监管内涵,学深学透,创新监管模式,既不能过度监管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不能视而不管使新质生产力处于“野蛮生长”的不安全状态。
(四)不断升级执法监管模式,务实提高海事执法效率水平。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海事部门要将现代智慧监管与传统监管方式相结合,实施海事“新型监管机制”,并建立水上立体智慧巡航监管体系。要加快推进海事执法装备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建设,优化海事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辖区水上交通和船舶进出港作业智能化管控,提升海事服务港航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化水平。
(五)不断提升应急搜救能力,有效应对新型突发公共事件。传统的水上交通事故险情与新业态的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将成为水上安全治理的一种常态。海事部门要加快对新质生产力和新业态安全风险的深入研究,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加大应急搜救装备的配备和应急搜救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和应急搜救装备,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风险管理、决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太仓海事局局长、党委书记 丁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