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璜泾传统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6-11-29
距离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的转型升级战略说明会已有一年时间。短短一年,POY领域传统规模企业——申久迈出了转型的坚定步伐。在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同时,延长产业链,自购770台国内领先的宽幅织机,并租赁经营1344台,如今满负荷生产,产销率100%,外销占比70%。而产业外延的终端产品——家纺布料毛利率达到15%,在薄利的纺织行业已属不易。
随着产业链“纺丝-加弹-织造”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申久化纤在省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延伸建立了专门针对家纺面料的技术中心,按化纤家纺行业最新需求,从纺丝开始进行新产品研发。申久有关负责人表示,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机制,必将有力促进申久POY产品结构优化,提高申久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就在这一年,申久开发出了用于家纺面料的“384F超轻柔面料丝”和“阻燃丝”。无疑,申久化纤在转型元年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尝到了转型的甜头。下一步,申久化纤还将以轻资产方式逐步向色布(印染)环节延伸。
规模企业的转型,有着资本雄厚、资源丰富的优势,但“船小好调头”,小微企业转型也有着巨大潜力。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传统企业——威力压铸厂,主要进行汽车检具的铸造,年产值约2000万元,近年来面临竞争激烈、工艺滞后等问题,寻求着“突围”之路。今年8月,企业引进中科院研究员,成立铝冠精密机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新产品研发阶段,这项针对轨道交通装备用高性能复杂结构铝合金精密零件项目,可有效解决具有复杂结构高性能铝合金精密零件的成型制造问题,填补市场空白,满足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需求。企业负责人顾璇告诉记者,威力压铸厂是从做电风扇底座起家的,后来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第一次转型,产品从小家电做进了大汽车,是别克、大众等知名车企的供货商。如今,企业正面临第二次转型,依旧与金属打交道,并要将产品做进国人引以为傲的高铁,用科技的力量给企业发展带来第二次飞跃。
科技力量的投入是一种转型,落后的产能淘汰同样是一种转型。位于璜泾镇王秀片区的老化工厂近日停产、破拆,企业主告诉记者,因为新政策,他同意关停企业,并将老企业的资源全部投入附加值更高、不存在环境问题的新项目上。“对于企业自身、周边环境、政府部门,这都是更好的选择。”企业主表示。
近年来,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还是规模企业带头、优惠政策引导,传统企业密集的工业重镇璜泾刮起了转型升级的旋风。延长产业链、打造新产品、引进高新人才、建立研发机构……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用实际行动诠释转型的决心。然而从“制造”走向“智造”之路并不平坦,很多企业还在经历转型最难的“阵痛期”,业内人士表示,曾经辉煌的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现实,只有转型之路不止,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永立潮头。(记者 张瑜)
随着产业链“纺丝-加弹-织造”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申久化纤在省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延伸建立了专门针对家纺面料的技术中心,按化纤家纺行业最新需求,从纺丝开始进行新产品研发。申久有关负责人表示,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机制,必将有力促进申久POY产品结构优化,提高申久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就在这一年,申久开发出了用于家纺面料的“384F超轻柔面料丝”和“阻燃丝”。无疑,申久化纤在转型元年画上了完美的句点,尝到了转型的甜头。下一步,申久化纤还将以轻资产方式逐步向色布(印染)环节延伸。
规模企业的转型,有着资本雄厚、资源丰富的优势,但“船小好调头”,小微企业转型也有着巨大潜力。有着20多年历史的传统企业——威力压铸厂,主要进行汽车检具的铸造,年产值约2000万元,近年来面临竞争激烈、工艺滞后等问题,寻求着“突围”之路。今年8月,企业引进中科院研究员,成立铝冠精密机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新产品研发阶段,这项针对轨道交通装备用高性能复杂结构铝合金精密零件项目,可有效解决具有复杂结构高性能铝合金精密零件的成型制造问题,填补市场空白,满足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需求。企业负责人顾璇告诉记者,威力压铸厂是从做电风扇底座起家的,后来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企业第一次转型,产品从小家电做进了大汽车,是别克、大众等知名车企的供货商。如今,企业正面临第二次转型,依旧与金属打交道,并要将产品做进国人引以为傲的高铁,用科技的力量给企业发展带来第二次飞跃。
科技力量的投入是一种转型,落后的产能淘汰同样是一种转型。位于璜泾镇王秀片区的老化工厂近日停产、破拆,企业主告诉记者,因为新政策,他同意关停企业,并将老企业的资源全部投入附加值更高、不存在环境问题的新项目上。“对于企业自身、周边环境、政府部门,这都是更好的选择。”企业主表示。
近年来,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还是规模企业带头、优惠政策引导,传统企业密集的工业重镇璜泾刮起了转型升级的旋风。延长产业链、打造新产品、引进高新人才、建立研发机构……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用实际行动诠释转型的决心。然而从“制造”走向“智造”之路并不平坦,很多企业还在经历转型最难的“阵痛期”,业内人士表示,曾经辉煌的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现实,只有转型之路不止,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永立潮头。(记者 张瑜)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