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向“新”而生 向“高”而立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陈益 时间:2022-08-10

  高新区,正因为新,一直就有着敢为天下先、激流勇进的豪情。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新区更是跳出地域思维,敢闯敢试,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勇当全市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开放的先行军,在这片“新的”土地上一笔一画勾勒出的蓝图,正逐步化作千帆竞发、春潮涌动的发展新画卷。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面对新时代的召唤、新时期的使命、新机遇的叠加,高新区正锚定“突破跨越  再造高新”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加速奔向未来。

  炎炎夏日,在联合利华和路雪太仓冰淇淋工厂的生产车间,每分钟有660多支冰淇淋下线。

  作为全球冰淇淋行业首家“灯塔工厂”,联合利华太仓生产基地拥有全球首创冰淇淋柔性生产线,以更智能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一键切换不同产品生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据联合利华北亚区供应链副总裁钟兆民介绍,“灯塔工厂”代表着大范围使用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来帮助工厂提升质量、提高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他表示,借助能源管理系统更容易识别能源浪费和损失,新工厂运营中可将碳排放减少83%,并减少14%的能源和水的消耗。未来两年内,新工厂有望实现碳中和,直接为联合利华到2030年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作出贡献,同时还帮助工厂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单位人工带来的产值增长了61%。

  十年来,高新区不断提升“科技浓度”,增强“绿色”底色,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起点更高,标准更严,目光更远。

  2012年底,高新区规上工业产值近500亿元,到2022年初已经达到1100多亿元。更为可观的是,这里面的“含金量”“含绿量”比十年前更高。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愈发明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实现产值已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初具规模,新旧动能切换顺畅。

  要知道,近年来高新区以不到5%的能耗总量,贡献了全市近40%的产值,且单位产值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区内德企更是以全市0.24%的用地,创造了全市8%的GDP、17%的规上工业产值和20%的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

  整个高新区的产业呈现出企业生产资源消耗低、土地集约程度高、清洁生产水平先进,体现在土地规模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居省内前列,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主要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因此,高新区已经连续四年获苏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聚力、聚才,聚链、聚能,信息互联互通,服务聚合优化,产业生态向好,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最近,总投资3亿美元的舍弗勒新能源及航空航天核心部件项目签约;联电太仓工厂二期开建,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轴、IGBT控制模块等核心零部件……

  目前,高新区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基地,产业规模优势不断扩大;高新区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企业70余家,成为苏州市发展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德国10大机床企业有6家落户高新区,高新区成为国际高端智能机床集聚区。

  筑巢引凤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的“吸铁石”。对待德企,高新区秉承“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让一贯务实的德国人十分认同。

  时间流转,原则不变。在今年疫情期间,高新区更是全力助力德企复工复产:每周定期通过线上视频会议进行沟通、设立德企服务专线,落实讲德语和英语的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为人员较多的制造业德企提供员工住宿驿站……

  怪不得形势稍有好转,高新区欧商投资企业协会就向高新区管委会发来感谢信,点赞高新区建立的外资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埃马克CEO马库斯表示:“正因为高新区优质的服务,这些年德国企业与高新区政府间保持着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良好的口碑让落户高新区的德资企业不断增加,从十年前的180家增长到现在的400多家,产业合作载体建设也从中德一期来到了四期,舍弗勒、联合电子等一批重点德资企业纷纷增资扩股。通过德企多年的引领,汽车核心零部件成为高新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超过70%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于此。区域内新能源动力系统集群初具规模,新能源核心动力基地初步成形。

  俗话说相识靠“眼缘”,相知凭“走心”。随着合作的深入,高新区的德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落户太仓的德企已经不是以前常见的精密机械、汽车配件等工业领域,对德合作从生产制造业拓展到生产服务业。光从产业上看,合作领域涉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3D 打印、数字化教育等。

  这几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人员往来比较困难,但很多市民发现,太仓对德合作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杜塞尔多夫成功举办太仓高新区创新论坛;在慕尼黑举办第二届太仓高新区德国中小企业论坛;建成投运太仓-柏林双向创新中心;发布全国首条中德数据专线……

  高新区与德国的交流逐渐从经贸向文化、体育等领域拓展。除了举办了16届“啤酒节”,高新区还组织开展“走进德国”系列讲座;组织德国企业员工进行中德足球友谊赛;举办纪念贝多芬 250 周年诞辰艺术大会;举行中德文化交流小夜市;罗腾堡德风街即将投入运营……营造更浓厚德式生活场景。

  德企在智能、绿色发展上也是标杆。高新区规上德企数字化改造普及率达100%,正向全市输出相关技术服务。高新区已有500多家本土企业与德资企业开展生产配套、科技项目、人才和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

  率先,争先,领先!对于高新区而言,实现跨越不能只是按部就班,而是要敢为人先。

  在科创资源的招引上率先突破。如果说十年前高新区的科创资源基本上是引进来的,那么现在,高新区已经主动走进北上广深、深入德国多座城市。

  这几年高新区早就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布局创新中心。做投融资系列推介、开展项目路演、进行行业主题沙龙、举行科创比赛……高新区深圳创新中心活动风生水起,一些初创型科技项目在创新中心孵化,并将落户高新区。

  最近,高新区企业——希钛克创新孵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在德国的实体化运作,助力高新区设立太仓高新区杜塞尔多夫创新中心。作为中国德企最密集的地区,高新区早已经不满足于在区域内建立创新载体。正是利用德企集聚的特点,高新区把创新的触角延伸到了德国。

  高新区在德国柏林建设离岸孵化中心,在区内建立德国留学归国人员和德国初创企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并抓紧建设中德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

  在产业资源的招引上敢于争先。太仓打造航空航天产业,作为产业核心区的高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敢于争先、一着不让”。

  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主题党日、航空航天精英峰会、航空航天项目集中开工开业签约……7月以来,高新区以党建为引领,顶尖人才、创新平台、产业项目以集群方式涌现。为培育产业,高新区吹响了航空航天全要素资源的“集结号”。

  此外,高新区通过高效运营航空产业园、航空新材料创新园、大学科技园等36万平方米现有载体,升级改造150亩中德创智园,并在娄江新城规划17平方公里智能制造区,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载体保障;通过实施航空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引进落户航空人才项目35个、科创团队30个;参与设立太仓航空产业基金……

  服务理念保持领先,使得高新区一直是全市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博士论坛”凝聚高端人才,分享交流创新经验;“人才咖啡馆”在咖啡氤氲的香气间解决人才困难事;“项目突破日”形成了大项目连续突破、好项目源源不断的火热局面;产业项目建设服务中心让产业项目得到全生命周期“保姆式”服务……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可以说,十年来,高新区建设发展从最初探索路径到形成模式,直至打造出“高新样板”,阔步前行的每一步,靠的都是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快马加鞭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火热盛夏,干劲正酣。太仓城东,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新城形态加速呈现。

  瑞金医院太仓分院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桩基工程已完成60%;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目前正在进行最后收尾工作,计划9月竣工交付;中德创新城EIC项目土方开挖约70%,底板完成约40%;长三角国际HRSC项目土方开挖完成约60%,基坑维护完成约85%,底板完成约30%。

  十年前,还没有娄江新城的概念,那时候还是区街一体的格局。转机出现在2018年,彼时,太仓迎来多重发展利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签约落户,多条新修铁路将在太仓经停……如一剂剂催化剂,催化出城市追梦新格局。太仓适时提出建设娄江新城,也为高新区拓展了发展新空间。

  从启动区开工建设至今,娄江新城“五年打基础”的进度已过半。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去年已经建成。今年9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将正式启用。而在两所大学旁,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包含SEED创新中心、研发楼、商务办公楼,人才公寓、配套商业等也正抓紧建设,将打造集研发、办公、交流、配套消费和居住于一体的国际化科创社区。新城的科教创新区初露峥嵘。

  令人惊叹的是,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项目只用了456天建成,瑞金医院从项目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 118 天……一个个数字充分诠释了“太仓速度”的含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除了高教科研资源,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会议会展与文体艺术中心、便民服务和创新中心、娄江新城高中、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等一批高质量的民生项目,让群众切切实实从中分享成果。

  此外,从娄江新城的另一个称谓——“中德创新城”可以看出,新城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聚焦对德合作中更具发展活力的产业,将以更为大气、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姿态吸引优质德企落户新城。

  娄江新城正快马加鞭,努力拔尖!科教创新区、智能制造区、高铁商务区、临沪国际社区4个片区次第规划建设。根据计划,到今年底,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地下工程完成50%,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土建全面封顶(除17号楼),临沪国际商业中心主体结构封顶,中德创新城EIC项目、长三角国际HRSC项目主体结构完成至四层,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项目完成基础底板。同时,娄江新城高中、通沪大道等20个未开工项目也力争在年内开工建设。

  随着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依托娄江这条横向走廊,娄江新城将源源不断集聚、吸收创新资源,以“娄江创新城”的面貌,成为“娄江科创廊”上新崛起的重要节点,快速融入苏州乃至长三角更为广阔的创新集群和智慧城市的经济版图。(见习记者 顾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