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润娄城
城市,凝聚着发展的热情;乡村,萌生着无限的生机。放眼太仓的城市与乡村,文明点滴在城乡之间浸润开来,构成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画面。
近年来,我市将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作为增进人民群众生活福祉的民生工程,推动城乡文明的联动与对接,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不断将“城”的文明向“乡”的文明延伸拓展,探索打造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优质均衡
解码幸福生活
下午1时,浮桥镇方桥村老街书场,悠扬的丝弦声伴着吴侬软语的唱腔准时响起。“每月上旬,书场里有评弹,下旬就改成放电影、放戏剧,生活在这很幸福。”作为书场的忠实粉丝,“60后”的陆永明几乎每天都会来书场打卡。
距离方桥村不远的浮桥镇牌楼社区,有一个全天“不打烊”的农家书屋,内有近4万册图书。实用的阶梯式座椅、自助式的休闲空间,舒适温馨的布局令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群众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目标,不断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服务和品味。目前,覆盖镇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日渐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幸福感、获得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试金石”。多年来,太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提档升级,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目前,我市“三纵九横”教育联盟覆盖区域所有农村学校;建立起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障的“太仓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家门口”就可看病就医;率先在全省构建覆盖城乡的原居养老服务体系,“10分钟养老服务圈”全面形成。
多点发力
扮靓城乡“颜值”
走进位于老城区的实小弄,“理论学习”主题街巷令人耳目一新:两侧墙面变成了特色的学习阵地,不仅有火箭模型、水墨彩绘等景观小品,还有“学习号”列车墙、“强国复兴有我”黑板报、“云上乡音”文创产品橱窗等模块。背街小巷摇身一变,成了“颜值”与“内涵”并重的热门打卡地。
镜头转向城厢镇万丰村,一条彩虹路串起了村内的各家各户。行驶于彩虹路上,似乎踏入了一幅秀美的画卷,两边的高标准农田与中式、现代风貌的农村别墅相映生辉。
近年来,我市紧扣“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目标定位,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努力,从新城到老城,从城区到乡村,太仓的颜值、魅力持续提升。
去年,娄江新城掀起了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热潮,一座充满活力的未来之城呼之欲出。新城崛起、老城蜕变。2021年以来,城市更新持续向纵深推进。同时,我市扎实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等,提升老城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太仓还围绕“全面、全域、全力、全民”四个维度,扎实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一个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集体强、农民富、乡风好”的美丽村庄,汇成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
携手共创
激活文明细胞
文明城市建设,不仅在于环境之美,更在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
走进璜泾镇雅鹿村,高七尺、宽八丈的巨幅“乡风文明画卷”令人震撼。画卷以雅鹿村为背景,以70位雅鹿村乡风文明岗志愿者为主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说得出、打得响的故事。目前,太仓乡风文明岗已实现行政村、农村社区全覆盖,参与农民超过10万人。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充分发挥好人力量,一个个由身边好人带头的志愿团体扎根娄城,推动文明新风浸润城乡。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两条主线交互融合。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把“城乡文明”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搭建党群议事会、协商议事会、“慧·家”家事服务等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通过推进“法律明白人”覆盖城乡,“泥腿子”监工进村入户,将村、社区的优秀基层干部、经济文化能人、退休干部职工及道德模范等纳入治理体系,激发乡贤群体社会作用,助推城乡精神文明生根发芽。(记者 刘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