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太仓速度” 绘写壮美画卷
风雨三十年,奋进三十载。自1993年撤县建市以来,太仓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乐章,绘就奋勇争先的精彩篇章。本报今起推出“非凡三十年·六个维度看太仓”系列报道,从速度、高度、广度、精度、靓度、温度6个方面,全景式展示三十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不凡成就。
——“非凡三十年·六个维度看太仓”系列报道之“速度篇”
30年来,太仓笃定前行,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创新引领中攀高向强,在真抓实干中赶超跨越,不断拼出“太仓速度”,成功跻身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领跑之城。
2022年,太仓GDP达1653.57亿元,恰巧是1993年的30倍;工业总产值达3529.22亿元,更是1993年的64倍有余。30年间,振翅高飞的太仓挥洒无限精彩。
抢抓机遇 扶摇直上
溯古望今,只有抓得住发展机遇的城市,才能在短时间内崛起。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改革的春风再次唱响了全国的号角。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古老而又年轻的太仓,抓牢改革开放这一最大历史机遇,勇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弄潮儿。
从较早推动乡镇企业崛起和改制,到雅鹿集团、香塘集团等一批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借势浦东开发、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接轨上海”承接上海溢出效应;从太仓港开港,到“以港强市、以市兴港”蹄疾步稳;从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落户,到各国资本竞相来投、“对德合作”蜚声中外,太仓将探索进取的精神、兼容并蓄的特质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串足迹上。
抢抓机遇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发展经济,也可以是拓展城市空间。2010年,经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科教新城成立;2018年,娄江新城开始规划建设。两大新城承担着太仓在城市形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实现与上海高水平对接的重任。
今天的太仓,无疑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开放之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十,发展潜力高居全国县域第二;临沪区位优势愈发显著,娄江新城对标上海五大新城,“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标识度和影响力持续放大;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2.6亿吨,同创港口建设30年来历史新高;“德企之乡”远近闻名,集聚德企超470家,包括50余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
新时代,新机遇。当下的太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跨江融合等“家门口”的机遇交汇叠加。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奋力拼出“太仓速度”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的节奏进一步加快,立足“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建设路径和发展内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一个可观可感的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图景,正在太仓徐徐展现。
全面创新 融合发展
发展出题目,创新激活力。
面对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太仓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出全面创新“组合拳”,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30年来,太仓始终把“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作为一场接力赛、作为一项历史使命来传承,一张蓝图绘到底,
做好民生保障政策的“加减法“,让“幸福”成为城市的底色。实施“土地换社保”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在全国率先开始“政社互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首创“大病再保险”……太仓人用开拓创新的思路,真抓实干的力度,将群众的诉求转化为民生进步的匆匆步履。
时代的发展,见证了太仓产业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攀升,这背后,体现的是太仓人因时而动的速度。通江达海是太仓发展的一大“地利”。1992年,太仓即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此后,历经不懈努力,港口发展势如破竹,最终成就了长江第一大港风范。近年来,依托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制造产业基础,“大院大所”的集聚,太仓又一次敏锐地觉察到产业升级的契机,将目标锁定在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航天产业以及有着“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称的生物医药产业上,致力做优生态、强化引导培育,这些产业正成为太仓着眼未来引领突破跨越的新增长极。
察大势不易、驭大势更难。成大事背后是30年来太仓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步伐。太仓在全国率先推出“双信地”出让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发上线了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电子印章同步制作发放使用服务体系、启用太仓市企业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顺应产业格局、科技革命、生产生活方式等时代变化,太仓因势利导、精准施策,下好化危为机“先手棋”、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激发了创新活力,营造了一流产业生态,成为一方发展的沃土。
锚定目标 真抓实干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发展之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在机遇“窗口”面前,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弯道超车。把握机遇、用好机遇、转化机遇,关键要看抓落实的速度和成效,必须要有奋力前行的姿态和决心。
锚定“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目标定位,30年来,太仓始终以赶考的姿态、奔跑的状态,一笔一划绘就发展“工笔画”,在历史长河中烙下鲜明的“太仓印记”。上世纪90年代,外资涌入中国的热潮开启。1993年11月,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开业;1996年8月,苏州地区最大德资企业舍弗勒在太开工奠基……30年来,太仓深耕对德合作不停歇,成就“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三年“疫”后再出发,我市立即组织6支赴欧小分队前往德国等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开启了对欧招商的新一轮攻势。
区域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30年来,太仓人始终以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在干事创业中比担当、比进位、比贡献,在项目建设中抢机遇、抢时间、抢进度,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拼出项目建设的“太仓速度”。在保障项目建设中,太仓坚持靠前服务、统筹兼顾,精准提供点对点、个性化企业服务,零距离了解“急难愁困”、零时差做好“疏堵解忧”,以最快速度把有效投入转化为实际产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项目支撑。在今年的“双招双引”工作中,我市又提出了“百团招商、百亿突破、千项签约、千亿投资”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掀起项目建设热潮。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太仓正“拉满弓”“上满弦”,加快推动多重战略机遇转化,乘势而上创造出更多的“榜样”“示范”和“典型”。(记者 王俊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