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封书信见证两岸兄弟情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网络
时间:2017-08-18

“承蒙同学之情意,家母得获照顾,且又赐佳音。”“你曾给我一张照片,现还珍藏在相簿内,惟一遗憾照片稍许褪色。”“兄还记得我请你什么吗?请下次来信告我(我要考考你)。”……
这是一封写于1987年10月4日的信,写信的是住在台湾的韩昌鸿,收信的是太仓人蔡国基。两人从小是邻居、同学,是感情很好的小兄弟。但从1947年开始,因韩昌鸿远赴台湾,两人便分隔两岸。1987年,两人再次联系上,兄弟感情也得到延续,蔡国基至今仍保留完好的80余封书信,成了海峡未能割断的兄弟情谊的见证。
蔡国基和韩昌鸿都出生于1932年。当时蔡家住在东港路,而韩家住在樊泾村,因为住得很近,两人从小就认识,后来又一起在当时的实验小学上学,经常一起上下学。
蔡国基回忆说,当时韩家经济条件好,家里开了一个铜作坊,前面是店后面是作坊,有个叔叔还是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但自己家的条件不好,等到1945年小学毕业时,自己就去当学徒学做生意了,有次回家,还带了包零食“麻雀蛋”给韩昌鸿吃。
蔡国基说,韩昌鸿在信中也提到了这件事,还说“家父第一次主动给钱嘱我请你客”,信中说的“兄还记得我请你什么吗?请下次来信告我”,就是要蔡国基想想当时两人吃的是什么?在后一封信中,韩昌鸿自己揭开了答案,请的是“广东人开设的冰淇淋店内的凉绿豆汤”,并且感叹,这绿豆汤,“迄今还没有找到第二家”。
蔡国基说,那段时间虽然见面少了,但是他每次回家探亲,总会与韩昌鸿见见面,玩一会,大家都特别开心。
1947年,韩昌鸿随叔叔去了台湾,以后在台湾参了军。稳定下来后,韩昌鸿从台湾给蔡国基写了信。随后两人断断续续又通了几封信。1949年后,受两岸关系影响,两人中断了联系。
1951年,蔡国基也在大陆参了军,以后又回到家乡太仓,在卫生系统工作。每天上下班他都要从韩昌鸿家门口经过,跟韩昌鸿的父母打招呼,平时生活中也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照顾两位老人。老人家渐渐地也把蔡国基当作亲儿子一般看待。
蔡国基说,大约是1986年的时候,两岸关系已经缓和,韩昌鸿的妈妈找到他,说她想儿子,而他也很想知道久无音讯的儿时伙伴过得怎么样,当时就承诺老人家一定托人去找。后来经过多方打听,蔡国基终于得到了韩昌鸿的消息,并写去了第一封信。
此时的韩昌鸿已是一名上校军官,并且有了三个孩子。当蔡国基把这些消息告诉韩昌鸿母亲时,老人家特别兴奋,因为老人不识字,老人给韩昌鸿的信都由蔡代写,韩昌鸿写给老人的信也都寄给蔡国基代转代读,蔡国基保留的信中,有一部分就是韩昌鸿写给韩母的信。两年后韩昌鸿第一次返乡,母子二人终于见了面,兄弟两人也见了面。
此后,两人的通信更是频繁,可以说是无话不谈,韩昌鸿在信中对蔡国基的称呼也从最初的“国基学长”变成了“国基兄、月珍嫂”或“国基兄、嫂”。他每次回来,都会请“兄嫂”吃饭。虽然经济条件相差很多,但蔡国基仍会回请,一次差不多要一个月工资。后来,韩昌鸿在信中婉转地说,“非兄嫂请不起,我们情同亲兄弟,无此必要,你们赚钱不易”。还有一次,韩昌鸿觉得妈妈的房间小、床太大,棕垫也不行了,希望老人换张床,但自己劝了老人不听,又让蔡国基帮着多劝劝。
30年80余封信,每封信写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惟其如此,才更能显示出两人的兄弟情谊。现在,每当没事的时候,蔡国基都会把这些信拿出来看看,再仔细折好,装入信封。为了方便查找,他还用铅笔在信封背后简单注明了通信内容。“这些信是我们友谊的见证,我会一直保存下去。”蔡国基说。(记者 张立 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