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元制”教育走得更高更远 ——太仓深耕德国“双元制”教育20年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记者 周琦 责编:陈益 时间:2021-12-29

  德国慕贝尔集团董事长Karl-Heinz Muhr在其《THE MUBEA WAY 1916-2016》这部书中,这样记述慕贝尔选择落户太仓最重要的原因——“仅有的合理性就是慕贝尔得以参与克恩-里伯斯设立的培训中心。根据德国工商行会标准和德国‘双元制’体系培养技术员工。”

  毋庸置疑,“双元制”已成为太仓的一张特色名片。然而,相较于德国真正的“双元制”教育、相对于太仓对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还可走得更高更远。

  ■理论与实践深化“融合”

  最近,已经工作4年的省太中专青年骨干教师刘天雄被学校“赶”到舍弗勒,学习企业实际管理、最前沿设备等综合性知识。

  “说实话,我是大学毕业到学校教书的,虽然教的是机电一体化知识,但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因为现在企业使用的设备比课本上先进得多。这次参加‘双元制’大师班的学习,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高。”要与学生一起在企业学习,刚开始刘天雄还有点尴尬,后来他觉得,这总比在课堂上回答不了学生的提问好。

  刘天雄已经在舍弗勒学习3个月,该大师班课程要持续20个月,课程从精算到心理学等一应俱全。省太中专最近已有10位教师进入德资企业跟岗学习。

  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臻伟对此表示,书本里不会出工匠,这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不同的地方。在“双元制”里,理论学习完全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是为实践服务的。

  他介绍,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培养途径虽不一样,知识结构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强调实践经验。德国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至少是硕士毕业,毕业后还要接受教师学院的培训,此外至少得有10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才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个理论课老师。实际上,德国有很多老师都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有三年到三年半的企业实践经验。

  企业实训教师的成长路径一般是:先接受三年半的职业教育,再在企业实践一年以上,最后经过实训教师培训获得相应的证书。也就是说,实训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会更高。

  德国人传统上认为的高等职业教育虽可获得专业学士、专业硕士或同等级别的证书,但前提是必须有相应的工作经验,才有资格接受此类教育,不能光靠在学校读书。太仓“双元制”教育还面临着理论教师缺实践,实训教师缺理论的困境,也是下一步要努力解决的——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行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

  太仓“双元制”教育发展20年,在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森看来,此举在太德企中开展得不错,但是本地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

  因为在德国“双元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企业而不是学校:要什么人、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考试,主要是企业说了算,教育资金投入也是企业一方拿大头。

  我国职业教育直到目前为止采用的主要还是学校教育模式,对企业的实际需要关注相对较少,或者不能很快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此类教育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很容易被削弱。

  比如,在企业投入方面,因为参与“双元制”培训的企业,三年在一名学生上的花销(包括津贴、训练耗材等)在9万元~10万元,一些要求更高的企业,则高达25万元~30万元。张臻伟说 :“人才培养是远期才能看见的,企业舍不舍得投入,决定权在老板,因此加强对企业家的宣传非常有必要。”

  当然,“双元制”教育培养的人才对于企业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舍弗勒对近10年的员工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双元制”员工离职率在25%,而通过市场招聘的员工离职率为65%。企业在资金、实用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投入,让学生更能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些小企业的培训条件无法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这就需要行会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以弥补中小企业培训能力的不足。目前由行会牵头组织开展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几乎是凤毛麟角。

  在德国,事实上,几乎所有企业都是行业协会的成员。行业协会的有效管理,保证了全行业企业发展处在大体相当的水平。比方说,在中国你想开一个理发店,只要有钱有意愿就可以。消费者理完发以后才知道这个店好不好。在德国,只有具有理发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开理发店,这能保证任何一家理发店都可以达到该行业的基本水准。

  相应地,在职业教育领域,行会是牵头人和把关人。企业允许不允许招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等,都由行会制定规则并实施管理。在行会“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过的学徒,以后不管在哪家企业,学到的知识技能基本相同,拿到的职业资格也是全国认可的。

  ■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 “融通”

  在“双元制”系列采访过程中,不管是已经工作的严雨还是正在读高四的黄丽丽,包括被采访的其他学生,都希望自己再能考个本科,以此来提高学历,在今后有更多选择。

  相关人士建议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到应用型技术大学或在职进修来进行深造,不要盲目和片面追求学历提升,因为学历提升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在德国,很多拿到大学入学资格的年轻人仍然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或者在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学习困难、就业前景或兴趣爱好等原因退学,重新进入职业教育轨道。“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很少见,正是因为没有融通”。

  事实上,太仓自“双元制”落地以后,一直在探索这种“融通”。2017年9月,全国首个“中德合作双元制本科项目”落地太仓;海瑞恩也一直在尝试打通省太中专学子赴德国攻读“双元制”本科通道;克恩-里伯斯等企业则设置了大师班……

  这也打破了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的“天花板”,吸引不少人选择职业教育。2019年,健雄学院的新生从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100多人。与健雄合作“定岗双元”的企业,也从最初的60、70家,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家。

  相关人士认为现在的“融通”还是太窄,“希望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将‘双元制’延伸到本科、研究生层面,打造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最近几年也一直在为成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而努力。

  ■社会要崇尚工匠精神

  目前,省太中专有“双元制”专业12个,共14个“双元制”项目,119家企业参与,学徒总数629人。可以说,20年来省太中专“双元制”教育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特色,受到了企业的肯定。但是学校发现这几年“双元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在不断地下降。

  这是为什么呢?专业人士分析,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这意味着未来接近一半的学生将无缘高中,通过中考后实现分流,接受职业教育。这个消息一出,内卷化的家长格外焦虑,因为在传统印象中,职业教育意味着“差生教育”,也与工人挂钩,没有前途,没有成长空间。

  此外,记者调查还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到工业企业工作,不喜欢踏踏实实摆弄技术。对此,相关人士说, “我觉得这是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德国,努力建立和发展工业文化,让年轻的一代喜欢技术,愿意做技术工人,我认为这比送外卖好得多。”

  这种传统观念亟待更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所长赵志群就表示过,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靠教育制度建设,它还需要一个大的文化环境。要想发展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观念更新,要在整个社会建立敬畏技术、尊重工匠的文化。

  事实上,职业学校同样也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博世、保时捷、奥迪等很多大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学徒工出身。奔驰公司历史上很多CEO也有过做学徒工的历史。

  最近举行的DAWT学徒生入“学”典礼,特别邀请了家长参加。“这让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参加‘双元制’教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相关人士表示职业教育和精英大学专业教育一样,其任务都是教会学生学会工作。“接下来,希望职业教育学生在找到稳定、收益高的工作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表示,中国是一个靠制造业立国的国家,职业教育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技能人才可能不是伟大的科学家,可他们极具创新的实践能力,同样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这是职业教育的巨大贡献。太仓“双元制”教育,或许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参考样本。(记者 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