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 开启美好未来

来源:吕桢亚 责编:陈益 时间:2023-02-20

近期,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网。此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已悄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因此,我们要拥抱人工智能,以便开启美好未来。

打通人工智能 “算力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当前,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制造、金融、教育、医疗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此,苏州抢占人工智能风口,挖掘数字经济“红利”。2021年3月,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完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工智能算力生态,巩固人工智能在苏州市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在人工智能领域,苏州已有超1.1万件专利,近3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规模平均增速为22.6%。今年力争实现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打造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区。

打通人工智能 “人才关”。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它的智能芯片、算法公式等等,可以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也能够和传统产业进行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制造业强市,苏州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对未来发展的作用。在人才的培养、公平公正的人才激励机制、长期的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增设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重视人工智能基础算法与基础硬件等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改造和优化原有课程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相关劳动就业需求的动态跟踪与预测机制,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的职业技能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打通人才从学校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人工智能“制度关”。不可否认的是,随着ChatGPT这样的“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律政策将会受到冲击。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是不可逆的,正如18世纪的“珍妮纺织机”那样,尽管被当时愤怒的工人砸毁,但依然阻挡不了历史的进步。如今,人工智能将会成为21世纪的“珍妮纺织机”,我们更应多一些理智,通过法律与制度的框架来规范其使用。我国目前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2022年3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严管“大数据杀熟”、“打榜”等行为,让算法有法可依。相信未来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法律和相关政策出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工智能谱写美好生活的篇章。(吕桢亚)